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面对“非典”的教育思考
2003-06-24    时龙

字体大小:

  自3月份以来的“非典”肆虐和全民抗击“非典”的战役,引起国际社会、全国上下的强烈关注。综观“非典”事件,它已超越了卫生、健康本身的范畴和意义,引发了诸多令人深思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教育领域是抗击“非典”的前线,同时抗击“非典”的实践也给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弘扬抗击“非典”精神,挖掘思想教育的新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关键时刻显精神,这一战役是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是积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过程,更是大力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的明证。应该指出,抗击“非典”战役中,有四方面的力量在同时起作用,即科学技术力量、政府推动力量、物质基础力量和伦理道德力量,四者缺一不可,虽然伦理道德力量发挥的是一种精神作用,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各级干部和广大公众在抗击“非典”战役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战胜“非典”不容忽视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特殊时期的积聚和迸发。抗击“非典”战役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人们的影响和熏陶是直接且长远的。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活生生的教育资源,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以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弘扬敬业、责任、奉献、互助、自律的观念和行为,使思想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人民。

  二、加强科学和人文教育,提高科学素养和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面前,掌握科学、运用科学至关重要,如果公众初期的恐慌没有科学知识的引导,非理智情绪就有可能大面积蔓延。从这次“非典”事件来看,采取各种方式继续加强科学和人文教育仍然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解决人们的科学认知和科学观念问题,从而依靠科学精神和态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教育也要同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把科学和人文教育渗透到生活中去,成为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在这方面,有必要实现科学和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现实生活的整合,将概念化的教育同生活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从WTO到WHO,环境和健康教育问题更加突出。

  “非典”的肆虐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更加关注环境和健康问题,当人们刚刚熟悉了WTO这个名词的时候,WHO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发展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把环境和健康当作社会和民生的大事。加强环境和健康教育,一是完善和充实有关环境和健康方面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公共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学科建设,为保护环境和保证人民健康奠定科学基础;二是根据需要积极培养环境和健康方面的各类人才,在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环境和健康类的专业,面向社会及社区培养环境与健康类的服务人员;三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或增设环境和健康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爱护环境和珍重健康的意识;四是改进和加强学校的保健工作。

  四、以社会心理研究为契机,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灾难突如其来和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非典”蔓延初期所引起的人们心理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度大面积的心理恐慌现象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社会心理状况是测量公众成熟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且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和文化问题。从公众“非典”生活的种种心理现象来看,一些人认为要较多地加强对人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这无疑是必要的。社会心理及心理调试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但这一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和学科,仅就这次解决“非典”期间的心理问题看,关系到医学、环境科学、心理学、历史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法学等多种学科。高等学校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面对“非典”提出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建立必要的研究机构,就社会心理、危机处理、社会文化和舆论、城市管理、公共卫生和健康、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民族素质等多方面的深入实际的研究,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学科整合的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五、非常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紧迫的任务。

  “非典”来临,教育系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和措施,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开展了“空中课堂”、“课堂在线”等教育教学方式。这一非常时期采取的有效对策,是基于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准备和实践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和社会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是探索和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一次演练和检验。需要指出,对这次较大面积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尝试,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研究与积极推广,抓住机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新的实践必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如何构建远程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流通的建设,如何更好地解决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如何增强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律,如何建立高速畅通的远程教育网络,如何提高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今后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人说“非典”催生学习方式变革,其实真正的意义在于,推进和实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

  六、反思“非典”考验,研究解决学校管理的新问题。

  “非典”是一场灾难和危机,面对灾难和危机,正是考验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时刻。通过“非典”反思学校管理,我们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一是日常管理和危机管理相结合,在加强学校各个环节日常管理的同时,根据预想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案,以防止和有效处理突发事变;二是依法管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汇集和梳理各种与师生安全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履行法律法规的机制;三是发挥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有机互动的作用与机制,把学校管理的教育教学特点和管理社会化结合起来;四是加强学生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

  “非典”引发的种种问题,均与科学、知识有关,我们同“非典”的斗争,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型社会如果说在过去还仅仅是一种理念的话,抗击“非典”这一课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型社会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在我国努力建成规模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社会各界参与、层次门类齐全、具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较多数量学习型组织为依托、以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中,社区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提出了“社区为战”的要求,许多社区组织在落实预防“非典”的各项措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在常态情况下社区组织作用尚不明显的话,在这次非常态情况下突显了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社区组织及社区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点,在这方面起码有两个工作要给予重点考虑并实施,一是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工作者;二是依托和开发教育资源,组建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基础。(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州中小学及幼儿园每日5项措施防非典
· 香港“护幼教育基金”救助非典遗孤获表扬
· 广东:中小学每日上报“非典”病情
· 虽停课在家 也要防非典
· 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进一步做好非典防治工作
· 让孩子从防治“非典”的一线走开
· 消毒防非典熏倒小学生 提醒:要充分通风
· 专家谈:孩子“非典假期”该怎么过
· 临河市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就学有优惠
· 难忘16周岁生日:隔离病房里的特殊生日聚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