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校园枪击事件
主持人语: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33人死亡。8月4日,美国新泽西州4名大学生在当地弗农山小学的操场上惨遭“行刑式”枪击,近距离头部中枪。11月7日,芬兰南部图苏拉镇的约凯拉学校,一名18岁男子开枪杀死5名男生、2名女生和该校校长。据悉,凶手是该校学生。12月11日,印度发生校园枪击事件,一名14岁男生被两名同学枪击死亡。当然,我们不应忘记年届七旬的以色列籍教授列维·利布雷斯库,他在关键时刻挺身堵住枪口,保护了学生。
专家点评:北美和欧洲,两片聚集和享受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最多的大陆,为何相继发生如此极端的事件?把事情联系起来看,便显露端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青少年暴力项目”研究主持者杜威·康奈尔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文说,对暴力电影和小说的偏好,对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体的利用,都显示出“21世纪”的特征。哗众取宠的媒体大肆宣扬一些极端事件的细节,网络媒介又加速其传播,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其影响,甚至模仿。
两位凶手在性格上都孤僻离群,除自身原因外,其中是不是也有环境和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呢?他们在案发前发布网络视频,无异于向身边的人发出最后的警告,唤起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再一次被忽视后,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开始报复计划,最终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自身也是受害者。
极端的行为就像火山爆发,而平时积聚的能量往往来自于校园生活。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校园欺侮事件的次数再创新高。印度枪击事件中的两位主角供认,被杀害的那名同学一直欺负同学,是学校一霸。为了除掉这个“恶霸”,他们才决定杀掉他。
孩子们仿佛在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提醒世界,使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都能获得表达的机会,都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尊重是多么重要;使儿童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尊重差异和多样性是多么重要;学校为已经受到伤害的儿童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多么重要。这些正是全世界教育者需要为之努力的。(郑新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