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纪实选摘
百废待兴 实施改革大计 派遣留学 教育率先开放
访问:曹司长,您一直在教育部从事外事工作,并且担任了多年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亲身参与了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改革。请您介绍一下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在国家整个对外开放政策中的地位如何?
口述:1976年粉碎“四人帮”,举国欢腾。然而,那时的中国大地,已被“四人帮”搞得满目疮痍,国家百废待兴。中国的前途在哪里?经过短暂的激烈争论后,得出的回答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要知道,到了“文革”后期,中国的外语翻译人才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72年开始尝试向外派遣留学生。那时教育部还处于瘫痪状态,只能由外交部以“学习员”名义,对外以“外交官子女”身份,选派了几十名“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赴几个大国学习外语。1973年成立国务院科教组,由周总理的联络员刘西尧同志任组长(同时兼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并在科教组设立外事组(即后来的教育部外事局、国际司)。
1978年6月23日,在谈到清华大学的工作时,小平同志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出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同时,明确要求:“今年派三千出去,怎么选派、派到哪里、要订好计划”。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随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从1978年7月起,教育部一方面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一方面紧急约见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商谈留学生派遣事宜。得知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后,各国驻华使馆的反映可以说都是感到“不可思议”。记得当时我们一位副局长会见西德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时,那位我们习惯称之为“老铁”的女士,瞪大了眼睛,连问了三遍:你们准备派多少?当我们向她确认“每年3000人”后,这位“老铁”几乎惊呆了,两手一摊,连呼:“这简直是倾盆大雨啊”!
其实,不仅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连我们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也不敢想象。从1972年到1978年,我们只向30多个国家选派了1978人。当时每个留学生除吃住实报实销外,每个月只有合15元人民币的外汇零用费。一下子每年派3000人,国家哪来那么多外汇?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佩服小平同志的战略眼光和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当时的世界舆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迄今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尚无先例”,“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国的政治自信心”。当时“文革”的余毒还远未肃清,有人担心,把那么多年轻人派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染缸”里,会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小平同志指出,不要怕出一点问题,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九百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经济领域的真正开放应该是从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后,提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的,那是1980年2月了,也就是说比教育领域的开放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我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最早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