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 亲历者口述纪实
曹国兴: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艰难历程
2009-07-03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司长 曹国兴

字体大小:

口述纪实选摘

百废待兴  实施改革大计
派遣留学  教育率先开放

  访问:曹司长,您一直在教育部从事外事工作,并且担任了多年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亲身参与了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改革。请您介绍一下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在国家整个对外开放政策中的地位如何?

  口述:1976年粉碎“四人帮”,举国欢腾。然而,那时的中国大地,已被“四人帮”搞得满目疮痍,国家百废待兴。中国的前途在哪里?经过短暂的激烈争论后,得出的回答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要知道,到了“文革”后期,中国的外语翻译人才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72年开始尝试向外派遣留学生。那时教育部还处于瘫痪状态,只能由外交部以“学习员”名义,对外以“外交官子女”身份,选派了几十名“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赴几个大国学习外语。1973年成立国务院科教组,由周总理的联络员刘西尧同志任组长(同时兼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并在科教组设立外事组(即后来的教育部外事局、国际司)。

  1978年6月23日,在谈到清华大学的工作时,小平同志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出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同时,明确要求:“今年派三千出去,怎么选派、派到哪里、要订好计划”。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随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从1978年7月起,教育部一方面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一方面紧急约见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商谈留学生派遣事宜。得知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后,各国驻华使馆的反映可以说都是感到“不可思议”。记得当时我们一位副局长会见西德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时,那位我们习惯称之为“老铁”的女士,瞪大了眼睛,连问了三遍:你们准备派多少?当我们向她确认“每年3000人”后,这位“老铁”几乎惊呆了,两手一摊,连呼:“这简直是倾盆大雨啊”!

  其实,不仅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连我们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也不敢想象。从1972年到1978年,我们只向30多个国家选派了1978人。当时每个留学生除吃住实报实销外,每个月只有合15元人民币的外汇零用费。一下子每年派3000人,国家哪来那么多外汇?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佩服小平同志的战略眼光和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当时的世界舆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迄今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尚无先例”,“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国的政治自信心”。当时“文革”的余毒还远未肃清,有人担心,把那么多年轻人派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染缸”里,会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小平同志指出,不要怕出一点问题,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九百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经济领域的真正开放应该是从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后,提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的,那是1980年2月了,也就是说比教育领域的开放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我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最早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钱一呈:改革开放中高校财务的沿革和探索
· 夏自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恢复、调整与建设
· 瞿振元: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就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 周远清: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 何东昌:重大教育决策都来源于教育实践
· 毕风:办好高等学校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
·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篇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篇
· 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篇
·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