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模式”
毛主席塑像和毛主席像章、红宝书一道,成为了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在那个年月,人们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难以抑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韶山火车站、海军大院……从南至北,毛泽东塑像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由于校内的红卫兵派别互相对立,北京大学甚至先后在北大西门和图书馆处建起了两座毛泽东塑像。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座毛泽东塑像一模一样,相对挥手,隔街相望。
在上海,“工总司、同济东方红、上体司、红三司、外语学院革造部、红卫兵新复旦师、新师大师”等十七个红卫兵组织听到清华大学塑毛主席像的消息后,提出了《关于铸造巨型毛主席立像的联合倡议》。尽管巨型立像没有造成,但各大学都纷纷建起了毛泽东塑像。
同济大学“东方红兵团”修建的毛泽东塑像高7.1米,加上底座3米,总高度达10.1米,且底座上和清华大学一样刻有林彪题词“四个伟大”。
复旦大学红卫兵“新复旦师”则在修建毛泽东塑像时独创了一套完整的“三数模式”:像高7.1米,加上5.16米的底座,分别纪念中国共产党在7月1日诞生和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五一六通知”—— 即“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而7.1加上5.16,正好是12.26,又是毛泽东的诞生日。这套“三数模式”也被许多地方在修建毛主席像时仿效。
“后来到处都建,有些地方就做得差。北大图书馆前面那个毛主席像就不好,脸型、衣服不太像主席了。清华这个像立起来时,一片赞美,没有听到人说不好的。”身为当年雕像组的一员,郭德至今仍感光荣和自豪。
“塑像热”退潮
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文革”期间全国党政机关、学校、城市公共设施,包括村庄在内,到底曾立起了多少座毛泽东塑像。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指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过去挂得太多,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限度。文件发出的当天,人民大会堂前悬挂的巨幅毛泽东画像被两辆吊车取下。
尽管《指示》中主要讲到的是画像,但一些地方的毛泽东塑像也开始被拆除。3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在11月6日发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塑像问题的通知》称:对已建成的钢筋水泥塑像或其他坚固塑像,没有必要一下子全部毁除。现在有一些地方为了塑像问题引起了争端,中央希望,凡在有争议的地方,一般不要拆毁。
到了2008年,包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内,北京的高校中还有7座毛泽东塑像伫立,其余则已拆除,清华大学也不例外。
“(拆除的过程)大部分师生都不清楚,但是肯定是经过精心的部署和组织,”清华大学教授陈弘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先是学校党委下发了一个通知,向教师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要拆像。那时‘左’的思潮已经过去,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于是在很小的范围内组织了人手,在夜里(把塑像)取下来迅速运走了。”
这时已是1987年的夏天。8月26日,校方先在清华主楼大厅挂起了直径2米的圆形毛泽东青铜浮雕像,“以代替目前已局部破损的位于‘二校门’位置的旧塑像”。3天后,曾轰动一时的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一夜间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