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塑像
新中国第一座毛主席像的建立与倒掉
2011-04-20    

字体大小:

  提议修建毛主席像

  1967年初,在一次开会时,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副主任程国英提出了一个主张:“二校门”被拆后,显得空空荡荡,是否可以在那里立一座毛主席塑像?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当时实际控制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井冈山兵团”(简称“团派”)的支持。“我相信那时的提议不是政治投机,而是对毛主席的敬仰。”当时的雕塑组成员郭德说。

  雕像筹备组很快成立起来,包括美术教研组教研室主任、雕塑家宋泊,青年教师郭德和宋泊的夫人徐沛贞。“团派”派来的高鲁冀担任负责人。

  做塑像首先需要设计稿,年过半百的宋泊尽管在雕塑方面已经颇有经验,仍不敢贸然动手。已经被划成“右派”的他早就挨过清华附中“造反派”们的打,对雕像蕴含的政治风险也心中有数,加之时间紧迫,筹备组很快在北京雕塑玉器工厂选定了叶毓璋做的一座九十多公分高的毛主席全身像设计稿,并得到了“团派”负责人的同意。

  “我们是按照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形象选的。毛主席穿军大衣、戴军帽,向群众挥手。”79岁的郭德回忆。设计稿拿回来后,光是放大就用了1个多月。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的雕塑家张松鹤也在后来加入。“因为张松鹤是党员,给毛主席像塑脸的任务就交给他,宋泊和我负责做身体和衣纹。”

  郭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最后浇注完水泥,有一道工序叫‘剁斧’,因为这样表面就像花岗岩了,要把它剁平。我们教研组所有的老师都参加了,有些不是搞雕塑的,也都上去过过瘾。”

  这座塑像不同于以前的空心塑像,而是采用钢筋水泥进行了实心的灌注,这项工程是由清华大学土木系自行完成的,“自己舂水泥、用的是麻花钢,(塑像)腿上的粗钢筋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密密麻麻!”郭德说。

  1967年5月4日,在清华大学“二校门”的原址上,全国第一座大型毛泽东塑像正式落成。

  第一座毛主席像的轰动效应

  1967年5月5日的《人民日报》记载了全国第一座毛主席像落成时的“盛况”:

  四日,在清华大学,万众欢呼,群情沸腾。

  一座巨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在清华园矗立起来了!

  这座用钢筋水泥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加上底座,高达八点一米,像雄伟的泰山,巍然屹立在清华大学校园中心。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神采奕奕,高举他老人家那雄劲的手臂,为无限忠于他的革命师生和亿万人民指出前进的方向。

  1964年入校的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王文中和他的同学们负责毛主席像周边的警戒、保卫工作:“由于没有革命者应该高、大、全的概念,我们在安排人员时,几乎都是自愿报名,谁积极就让谁上。结果一个小个子的曾同学给放在了主席像的左前位置上。”

  这一安排引起了一些记者的不满,他们认为安排的人员个子太矮,有损毛主席的形象和红卫兵的形象。“为此我们还绞尽脑汁,编了一套善意的谎话,将曾同学给哄了下来。”王文中回忆。

  “团派” 还专门在塑像旁装起了当时罕见的钠灯,四面照得通明。取代了“二校门”的毛主席像成了新的景点。因为毛主席像的高度要远远超过原来的“二校门”,人们需要退到几十米外才能够照全景。各地为造毛主席像,前来参观取经的也络绎不绝。“团派”特地抽出专门人手,负责把雕像组从放大到浇注整个过程编成一套材料,以供来访者索取。郭德还记得:“北大西门、二炮司令部都用了我们的模子。有的外省市干脆开汽车来到学校,请我们翻模好再用汽车拉回去制成成品。”

  林彪的“四个伟大”题词刊登在1967年5月1日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5月4日该题词手迹就迅速出现在清华大学的毛泽东塑像底座上,这种“完美”的组合形式也被许多地方在塑像时效仿。1971年“9·13”林彪叛逃事件后,该手迹被清除。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政治的清华二三事:第一座毛主席像的矗立
· 系列专题:清华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政治成就
· 被遗忘的清华:新中国的政治中心
· 读清华群像
· 系列专题:清华园内见证辉煌历程的人物像群
· 曾昭奋:第十二座雕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