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获最大单笔捐款:期待教育捐赠常态化
事件回放:
2010年2月28日,正值元宵佳节,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一笔总额高达3000万美元的巨额捐赠,约合人民币2亿多元。这是中国高校接受的最大单笔捐款之一。这笔捐款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著名企业家段永平、刘昕夫妇。
据悉,此次捐款中的1550万美元用于设立等额配比基金,这是段永平借鉴国外大学基金运行经验,引入中国的一种新的慈善基金捐赠和管理机制。此外,1000万美元设立心平自立贷学金、心平留学贷学金,400万美元捐助新图书馆建设,50万美元捐助人大新闻学院设立“摄影和视觉传播研究发展基金”。
资料显示,段永平于1986年至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攻读数量经济学研究生。1989年他南下广东创业,曾以创立“小霸王”和“步步高”两个知名品牌而闻名全国;2001年,段永平赴美开始投资生涯,现任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夫人刘昕于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为心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
点评:
段永平巨额捐款在引发赞叹的同时,也有人将其与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的张磊比较。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一者向国内大学捐款,一者向美国名校捐款,两个人互为参照,引发网友热评。
段永平坦言,作为一个捐款人,自己的压力其实很大,很多人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把钱捐给这个学校而不是别的学校”等等。有过多次捐资经历的段永平还表示,国内往往对捐资行为“重视过分”,但慈善机制却不健全。
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相应配套措施的跟进,师资、教室、学生宿舍、教学设备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有效的捐赠机制可以使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和其他物质资源,更促进并形成了高校特有的文化传承。创造适合社会捐赠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其他经费四大类。作为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目前高校经费中来自捐赠的还不多。
在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占高校预算的很大比例,常青藤院校高达25%~45%。而我国大学社会捐赠规模不到美国的1%,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不但规模小、方式不规范,而且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捐赠行为都还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慈善行为,而不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美两国大学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有很大不同,但美国对于社会教育捐赠的运作思路和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完善相关税收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开展大学社会捐赠的积极性,让社会教育捐赠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