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事件:结盟
2009年5月1日,地处沈阳的东北育才中学迎来60年校庆。一批不为人熟知但却对招生方式有着直接影响的重量级宾客也齐聚在这里,而他们的决议将酝酿一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事件。
他们就是全国各地名牌大学的招生办主任。在这次校庆活动上,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向三四家招办主任第一次提出了由专业的第三方设计考题,多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笔试的思路,得到了一致赞成和响应。
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7年来已有近80所学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同时自主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以2009年为例,北京大学在全国招生2650名,其中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有1181名;清华大学当年计划招生3330名,通过自主选拔获得录取的有1075名。
然而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报名考生的急剧增加,“牛校”们的招生工作者也感到苦恼日益增加。招考工作的经济成本日渐成为高校的一笔重负,而各地考生前往不同高校笔试、面试成本增加也逐渐成为争议话题。
于是,当顶级高校清华大学的招办主任孟芊向同行们提出“联考”时,几个招办主任一拍即合。尽管如此,这些长年从事高考招生工作的主任们明白,高考在中国的国情下是特殊而敏感的议题,他们只能小范围试点。
很快,2009年10月,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且在2010年1月16日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联合笔试。
尽管孟芊一再强调选择合作方的三项原则——水平相近、理念相通和技术准备充分,他也承认,这五校的“联盟”有一定偶然性。“有的是因为那次活动没去,那次去了的学校,又不一定适合这些条件。”
但很多人一望便知其中的微妙之处,“联盟”一开始就使得高校招生的竞争更增几分紧张的味道。清华的“老对手”北大并没有入盟,而是继续“校长实名推荐”制度,同时与香港大学和北航联合自主招生考试。
据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清华联盟曾数次以不同渠道向北大试探发出邀请,以求建立“强强联合”的超级联考同盟,但北大迟迟没有做出回应。
直到今年11月22日,北大联合复旦等六所学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发布公告,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以联考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标准,并表示“之前确有动议,研究是否‘985’高校联合举行自主选拔测试工作,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
此前,10月23日和11月20日,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加入清华五校同盟。至此,“北约”、“华约”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