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九所高校投入防治“非典”科技攻关
2003-04-30    记者刘万永

字体大小:

  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刘万永)全国各地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号召,全力投入到防治“非典”的科技攻关战役中,并已在“非典”病毒检测、预防、药物筛选、培养疫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连日来,清华大学领导连续召开动员会,组织对“非典”的科研攻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科技人员目前已研制出几种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并在深圳口岸、海关、机场及部分学校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进行SARS快速电诊基因芯片的研制工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SARS快速早诊基因芯片,并首次用于临床样本检测获得成功。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在利用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片断和系列信息,全力开展SARS病毒的全部蛋白质及其片断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这项工作的成果将可为预防疫苗和抗病毒血清等研究提供必要的原料。该校计算机系也紧急抽调有关人员和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一起,启动SARS数据库建设工作,将为“非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长期支持。

  北京大学决定进行“非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拨专款100万元建立 P3实验室,投入防治“非典”联合攻关。该校吴秉铨教授领导的基因诊断研究中心在SARS早期诊断和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快速诊断“非典”的基因诊断试剂盒在北大医学部研制成功。

  日前,由复旦大学校长挂帅的“非典”攻关课题组已经启动。该校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院免疫学系和生命科学院,正在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加紧研制可用以保护各类人群的“非典”疫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正在根据近期积累的临床治疗经验,不断提出一些临床治疗新方案。另一方面,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基地与美国耶鲁大学正在联手建立非典型肺炎的疾病动物模型,并打算以此筛选2000味各种中药单剂,及部分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药物和备案药用化合物,以期尽早获得有效的抗“非典”感染的药物和有关蛋白。复旦大学目前已先期投入550万元建立生物安全P3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组成的“非典”攻关小组,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终于获得核苷酸序列数据,并得出明确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该实验室现已建立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特异性检测方法,可对疑似“非典”病人的血液、唾液或漱口液进行检测,只需4至5小时即可判断标本是否含有冠状病毒特异性的基因组。

  南京医科大学发现干扰素对预防“非典”具有明显效果。目前生产的第一批干扰素滴鼻剂试样已于24日制成。

  中山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与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研制生产出通过漱口水就可对非典型肺炎作出早期快速诊断的检验试剂盒。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与厦门市防疫站、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同研制成功“SARS病毒核酸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通过对人的血清、痰液等进行测试,3小时内,就可判定是否感染了SARS病毒。

  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新型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可广泛用于海关、机场和学校等公共场所。

  北京科技大学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采用纳米晶氧化物涂层电极制备技术,成功研究开发出便携式家用含氯消毒液发生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大优先录取抗"非典"医护人员子女
· 广东高校非典时刻显示实力
· 北京高校师生“五一”期间不许离京
· 写给我亲爱的学生们
· 北京大学生激辩“该不该回家”
· 北京高校出台防“非典”学生行为准则
· 支持教育部措施 高校学子从容应对非典
· 北京大学拨款百万元建“非典”实验室
· 复旦启动五大“非典”攻关课题
· “非典”考验学生党员和干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