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生,你的名字叫脆弱?大学呼唤心理减负
2002-11-06    

字体大小:

    镜头一:6月21日,也就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一天。京南某重点高校一名叫李义的大三男生,因为直到现在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故于当日下午一点钟左右,从宿舍楼六楼楼顶跳下,结果因脑部失血过多,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镜头二:6月27日,北京某高校的大一女生宿舍里爆出一条惊人的消息:1#407宿舍的小雨在得知自己的期末考试在已考的4门科目中就有3科“挂了红灯后”,留下两封遗书,不知去向。系里出动大量的老师和同学去寻找,最终在化工系四楼的女生厕所里找到了已经割腕的小雨。幸好因为及时发现,小雨最终获救……

    镜头三:7月2日,还有三天就要离校的大四学生张炜因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苦恼。由于受到几个已经找到较好工作同学的言语讽刺,他于当晚在宿舍服下一瓶安眠药。由于室友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脱险……

    镜头四:7月12日,北京某重点大学姚某,在考试时递答案给同学被老师当场“揪”出。她不能容忍自己出“洋相”,在离21岁还差4天的日子里悬梁自尽。……

    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相同的结果,因为高校的特殊性,所以这些消息是不进入大众传播的,而笔者亲身经历的信息就足以让人感到惊诧了。

    为什么不堪一击

    上面提到的姚某,在系里,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在学校也是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学生干部。但她太看重分数,对荣誉过于敏感,习惯于鲜花和掌声的包围。曾因为成绩由班级第2名下降至第6名而撞过墙,更不能容忍就这样失去“好学生”的桂冠,终于走向了极端。

    据报道,湖南某重点大学黎某与本系一位高年级同乡谈恋爱,虽然男方家长极力反对,但没有影响他们的恋情。后来,当男生接到南方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便提出分手。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从此忧郁、自卑,终于在2001年11月7日深夜投湖自尽。黎某在遗书中写道:“我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留恋,但你们把我逼上绝路。”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仅因这点“成长的烦恼”,便认定“你们把我逼上了绝路”,究其根源,应该说是太以自我为中心。

    据对北京市16所高校学生因病休学原因的调查,20年前以各种传染性疾病居多,而现在则以精神疾病为最,其中研究生的比例相对更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他们在生活中稍遇挫折(比如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某件事情未能达到理想目标),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

    为什么会自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日昌教授认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可能成为无形杀手。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升学、就业等客观压力的存在,大学生成才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

    一进入大学,每个人就早早为自己勾画出读研、出国留学的美好蓝图,无形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成了评价自身的惟一标准。在北京某大学读大二的刘萍是学校里颇有名气的“小作家”。她在小学就获得过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三等奖,进了大学后,学习更是努力,但刘萍在一篇投给校报的文章中写道:我觉得生命是一个怪圈,至少对我如此。我活着似乎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参加新一轮考试的资格……刘萍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她经常感到紧张、惶恐、害怕自己的成绩降下来。这种情形从初中一年级就有。万一考砸了,我该怎么办?刘萍时常被这个问号逼得抑郁、惶惑。

    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多成了学习的巨人、生活的矮子。原因可能难以穷尽,但是产生压力是肯定的,当压力超过负荷极限时,人不仅没有动力,而且会被压垮。早在1993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斯·麦艾温就专门研究过压力与疾病的关系,并指出:过重的心理压力,严重时会使人心理崩溃,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寻求解脱。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学生为将来的高期望备感压力时,却很少有教师能从学生的心理上给以关注,一些大学虽有心理咨询老师,但前来应诊者微乎其微。一位大学生的母亲本身就是大学辅导员,但是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她刚刚劝导学生不要太在意分数,回到家里却要告诫自己在读大学的儿子:惟有努力学习拿奖学金考研,否则别无出路。

    心灵的呼唤

    据了解:虽然现在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有的作为必修,有的作为选修,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如同虚设”。此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因而老师讲起来枯燥,同学听起来无聊。大部分的人都把它当成一门“副科”来看待。想通过此课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意义不大,有的把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推到了心理咨询那里,把心理咨询弄得很空泛,不伦不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位同学说,即便出现心理问题,我更相信朋友。因为有些心理医生并不熟悉、了解你,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如同中小学生需要减轻学习负担一样,大学生需要减轻心理负担,这不仅关乎他们能否成才,更关系到是否能健康生存。所有大学生都渴望拥有美丽而健康的心灵,不再被自己困扰,也不再有那么多的痛苦出现在花样年华。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四学生屡拖学费,校方无奈向家长“逼债”
· 大学生寒假返乡留下“不和谐音”
· 聚焦高校寒假“留校族”
· 大学生轻视写论文之风悄然兴起
· 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出炉
· 大学生寒假暗租床位 名校抢手标价每月三百
· 大学生也成“讨债族”
· 为过情人节 大学生提前返校
· 湖北:大学生异地就业不再设“关卡”
· 不住校照收费 大学生质疑乱收费起纠纷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