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生考后要分花样百出
2002-10-21    郑培爱 记者 李健 实习生 施维

字体大小:

  “敬爱的老师,恳求您能考虑我的实际情况,给我加上宝贵的几分,不至于让我重修。”近日,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一位老教师那里,看到这封学生的要分信,信中详细叙述了自己是如何热爱学习和积极向上,并列举所参加的活动,所获的奖项和为集体、同学做了多少事情等等。这封信没有落款,但信中告诉了这位老师他的学号。

  据农大贾贵儒教授介绍,每到学期末考试结束时,他家的电话就会异常繁忙。“大多是学生打来要分的。”贾教授告诉记者,大学校园里学生考后向老师讨分要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考试不及格想让老师加及格,有的及格了想让老师加高分拿奖学金。形式多样,有面谈、打电话、塞纸条、写信等等,“仅上个学期就有十几个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向我讨分数,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向我下跪讨分。为了加分,有的学生连自己的人格尊严都不顾了”。

  记者采访了北京部分高校的老师,他们大都表示碰到过这种情况。“我最担心的那科已经过了,您这科可千万别让我过不去啊!”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一位老师说:“这就是一个女生要分时说的话,真是理直气壮。”

  农大农学院的一位女老师说:“说到不及格,每个学生都有一大堆的理由,但你听来听去好像都不是他自身的错。”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学生别看平时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找分要分的时候,表现得很有礼貌,话说也非常诚恳、有感情。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讨分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成人化痕迹十分明显。北京工商大学教英语的张老师说,有的学生公然采取请客送礼的方式来请老师给他们加分,有的还拉关系找人情,甚至有的学生找领导出面给老师施压。现在一些大学生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又把社会中的一些“潜规则”带入校园之中。

  对于部分学生讨分要分的行为,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如果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靠考试后向老师求情送礼就可以加分,这对许多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而且这样会在学生中造成一种印象:即使不认真学习,考试也可以及格,也可以拿高分。”

  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如果差两分就可以及格,老师何苦非要卡学生呢?让学生既费钱又费时间。”还有人说:“有些考试本身就不太科学,无法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

  还有学生提到另一种情况,多数学生讨分要分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更多是来自于社会、父母的压力。有的学生来自农村,祖祖辈辈只出了他这一个大学生,村里人是敲锣打鼓送他来上大学的,如果考试不及格,一张重修单寄到家中,父母会有多难过。还有,动辄上千元的重修费从哪里来?

  一些老师谈到这种情况也很为难,尤其对于那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既要坚持老师应有的责任心,坚持公平原则,又对学生很同情。一位老师表示,有时候看到不是差很多分时,往往也会给学生加到及格。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老师还是主张:是否及格的命运始终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作为老师应该也必须尊重事实,照卷给分。一位女老师直言:“我非常看不起讨要分数的学生,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个人尊严的践踏,我从来不给这样的学生面子。”

  贾老师说:“关键问题不在乎分数多少,这反映的是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学生来学校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老师不应当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来帮助学生弄虚作假。”“按照现在的高校考试形式,只要用功学习,大部分学生考试是不会不过关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学生不安心学习背后的社会根源。”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李纲指出:“那些无法通过考试以至于要向老师讨分要分的学生,除了自我放松要求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浮躁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讨分现象,李纲提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必须齐抓共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也要培养老师的教育责任心和公平精神,从根本上堵住学生讨分的源头。“我们不应当把所有的责任问题都归咎于学生,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也存在问题。”教育专家劳凯声在学生讨分一事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高校的评价原则还是以分数论英雄,但是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形式并不规范,多数是一个任课老师独自出题然后独自批改,试题的难度、效度、区分度等都很难达到标准。而且老师在阅卷时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也有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也有权利质疑自己的分数。”

  劳凯声强调说:“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道德问题上,更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有效地改革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更有效地发挥考试机制的考核作用,挑选合格、优秀的大学人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加强对高校学生登山活动的组织管理
· 广东:男大学生均列入征兵之列
· 47名武大学生作弊被退学或开除
· 大专辩论会辩手为知情权打官司
· 西安交大学子出走一年无音讯 父母盼儿回
· 大学招飞凸现国防教育弱项
· 2002年“博士服务团”奔赴西部
· 大学新生报到新时尚:爹妈陪着电脑带着
· 上海:校园出现“大五、大六”生
· 高校校园一些现象令人堪忧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