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人大代表评说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
2002-03-05    

字体大小:

    体制问题不解决教授抄袭难避免

  新华社记者徐仁杰

  全国人大代表、原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对北大教授王铭铭学术剽窃事件感到震惊的同时,剖析了学术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他指出,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领域一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好,很难避免今后不再出现“张铭铭”、“李铭铭”事件。

  张恭庆代表说,在国外,人才培养从大学本科、研究生到博士,淘汰率非常高。从博士学位获得,到取得终身职位,一般再需要经过7到10年时间。这些人在这个阶段充分参与竞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层层淘汰才获得终身位置,成为金字塔的“塔尖”。为什么要搞终身制?说明这些人已经经受各种竞争的考验,不要再给他压力,使他能够从事更长远的事情,搞战略性、风险性更大的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学术传统和学术学派。而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恰恰相反: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三年博士,到时候肯定要毕业。学生写不出论文毕业不了,老师甚至比学生还着急。进来了就走不了,其直接后果是人才质量下降。

  但是到了该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教授们却要面对激烈的学术“排名”竞争。即使你已经从国外学成回国,已经是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在现行考评机制下,也不得不不停地参与这样的竞争。因为学校有论文数量排名榜,各种奖励、奖金、评职称,包括住房分配、科研经费申请等,都与排名连在一起。一些人只好搞学术“短平快”,一篇有分量的论文掰开成几篇发表。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校园内大家彼此计较论文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比数量,这样在教师队伍中很难形成团队,很难形成学术传统和流派。

  张恭庆代表指出,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不健康的竞争机制,不择手段、违反道德规范的做法,实际上也损害了遵守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对潜心研究长远战略性课题,短期难以见成果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他说:“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应该检讨和改善现行人才培养体制和科学研究评定方法。借鉴国外经验一定要把握其实质内涵,不能把统计数字当成竞争的本质。不能在应该充分体现竞争的人才培养阶段‘环境宽松’,而在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否则,学术团队精神没有了,学术传统、学术流派没有了;涉及国计民生或带基础性的大问题、短期难见成果的课题没人去做了。”
 

  考试方式不改变学生作弊难根除

  新华社记者奚彬翟伟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可能很有创造性,能力很强,但就是不善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反思,大学的考试是不是一定要考那么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将这些‘死知识’的考察降到最低的限度,而真正将考试内容转到对能力的考察上来?”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前夕,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代表向记者谈起了大学考试方式的问题。

  他说:“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较多,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考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兴趣,只好想办法在考试中作弊。”冯健亲教授说,“对于这一问题,监控和严肃处理是必要的,但是仅靠处理和监控还不够。要多从考试方式和社会需求上找找原因。”

  “现在一些单位在选人用人时,片面重视文凭,忽视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考察。只要借助一纸文凭,照样能找到好工作。于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也就禁而不止。社会在选人用人时,不仅要重文凭,还要重唯能是举,要对学生的诚信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觉遵循和培养诚信观念。”冯健亲郑重地说。

  (据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德育课旧貌换新颜
· 中央某大学公布作弊者名单 律师称违法
· 福建举办“网络•道德•文明”学生论坛
· 考试作弊被开除 “严刑”能否奏效
· 济南一"枪手"自曝"伴考"内情
· 遏制学术造假的蔓延
· 连外行都可以识别出来 合肥名博导也是"文抄公"
· 天下文章一大抄? 竟有1/3大学生认同
· 台湾大学校园重开品德教育课
· 湖北高教界人士呼吁: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