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能源动力、环境等类学科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联系密切,是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1.绪论
  理解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压缩性、流体粘性的概念,了解理想流体、实际流体的概念、液体的表面性质。掌握牛顿内摩擦定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力学中的量纲和单位。           
  2.流体静力学
  理解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掌握静力学基本方程、等压面以及静止液体中压强的计算和总压力的计算。
  3.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了解研究流动的两种方法。掌握流动类型、系统和控制体的概念、N-S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动量矩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和应用。
  4.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理解粘性流体运动的两种状态及判别准则,掌握圆管中的层流运动规律。理解紊流切应力和普朗特混合长理论。
  理解沿程、局部损失及系数的变化,掌握沿程、局部损失的计算。掌握管道的水力计算。了解气穴、气蚀、孔口、管嘴问题。
  5.可压缩流体的一元流动
  理解声速、马赫数的概念和微弱扰动波的传播。掌握一元等熵气流的基本方程和几何喷管设计工况的流动计算。
  6.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理解流动的力学相似、动力相似准则数及近似模型实验。掌握量纲分析法。 
  7. 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的流动
  理解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理解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的概念、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涡流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势和流函数及其特性。掌握势流叠加和无环量有环量圆柱体的绕流问题。
  8. 边界层理论
  理解边界层概念、边界层微分方程。掌握边界层动量积分关系式、平板边界层的计算方法。了解曲面边界层及其分离现象。了解绕流物体的阻力、边界层控制。了解粘性流体小雷诺数下的绕流问题。了解自由淹没射流。
  9.可压缩流体流动 
  理解马赫波及其形成。理解激波的概念及其前后参数关系。了解激波的相交和反射、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了解喷管的变工况流动和高速流中的皮托管问题。理解摩擦管流和热交换管流。
  10. 流动测量技术
  掌握流速、压强、流量、测量技术,了解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流场显示技术。
  11.绕机翼和叶栅的流动
  理解机翼的概念及其气动特性,理解叶栅的概念及其气动特性。了解平面叶栅的解法。
  12.流体力学进展
  了解流体力学在各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1.实验
  通过演示和量测实验了解机翼、圆柱等物体的绕流特性。掌握测量压强、流速、流量、沿程损失系数、局部损失系数、边界层速度分布、翼型或圆柱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方法。了解流体绕流不同形状物体时旋涡流场的图谱和不同孔口管嘴的出流问题。
  2.习题
  习题数量不得少于60个。
  三、几点说明
   本要求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用于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
  1.  本要求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2.  为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创造条件扩展流体力学中计算机应用的教学。
  3.  各校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自行选修本学科适用的教学内容和自主决定教学体系。
  4.  本课程是能源、动力、环境类学科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应处理好与前期和后继课程的衔接,加强对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宜过份强调专业需要而淡化本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5.  各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宜创造条件,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6.本课程建议学时60~80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