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发展历程
全球下一代互联网谁主沉浮
全球下一代互联网

  现实世界的延伸

  2007年9月9日,“2007年影响力论坛”在澳大利亚召开,互联网IP地址分配机构ICANN主席Paul Twomey在论坛上谈到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他以大篇幅提到了虚拟世界,相信虚拟世界将是全球未来商业的基础平台,强调其所相信的未来不是预测,而是肯定存在。他认为虚拟世界将会包括零售、客户服务、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和广告。他还补充到“类似于游戏的界面”和Geo-Location(地理定位)服务将会在虚拟世界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无独有偶。最近,日本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接受了经济产业省的一项委托调查,调查的内容竟是一款3D网络互动游戏——“Second Life(第二人生)”。

  这个游戏由美国林登公司于2003年7月推出,目前已有780万用户。参加者可随心所欲地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创造和经营,用虚拟货币——林登币支付或收费,林登币还能和真实世界的货币按一定“浮动汇率”进行兑换。

  这一游戏已经受到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注意,吸引了各国政府的目光。先是戴尔、锐步、阿迪达斯、丰田汽车等大企业纷纷进驻,向“Second Life”的居民销售虚拟和现实的商品。接着,路透社在这里建立了分支机构,派驻专职记者报道虚拟世界,同时也向这里的居民报道真实世界。再后来,政治力量也介入其中:瑞典设了虚拟大使馆,美国建了虚拟国会山,参加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的4位政治家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竞选拉票。正如“Second Life”创始人罗斯道尔所说:“我们不是在做一款游戏,而是在打造一个国家。”

  瑞穗银行的调查显示,到2007年底,Second Life用户将突破5000万,明年底则会超过2.4亿。虚拟货币的交易额2007年底将超过1350亿日元(1美元约合121日元),明年底将达到1.25万亿日元。

  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空间。这个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延展,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实现真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还可将虚拟世界的所得转化为现实收益。

  危机催生下一代互联网

  2007年5月,一场世界性的“黑客唾沫大战”在各国之间展开。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称其官方网站在5月3日遭到史无前例规模的黑客攻击,从攻击特征来看黑客可能来自爱沙尼亚;西方媒体和爱沙尼亚政府则报道说,爱沙尼亚全国性的网站接连三周遭攻击,许多攻击来自俄罗斯电脑系统的服务器。

  与此同时,虚拟世界里,同样在上演黑客行动。“Second Life”在不久前遭遇了一次大规模的黑客袭击,其股市WSE损失超过320万林登币。WSE是Second Life中最大的一家虚拟股市,其上市公司MDS在其网站上宣布WSE遭受到了黑客攻击。

  互联网在设计之初的信任机制至此已出现空前的危机。

  从某种角度来说,最早对网络的需求源于战争。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止其军事指挥中心被原苏联摧毁后系统出现瘫痪,于是开始设计一个由许多指挥点组成的分散指挥系统,并通过某种通讯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将4台军事及研究用的电脑主机联接起来。试验成功,这就是最早的ARPAnet。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从此得到迅猛的发展。

  而今,作为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互联网体系,已经进入了新的“复杂”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说:“互联网正在向复杂发展,体系上终端正在向Peer to Peer发展,网络嵌入存储、P2P文件共享、内容分配网络、可扩展的目标定位、可扩展的事件传播,整个体系从过去IP over everything,演变到如今的everything over WEB,相应的,互联网正在从注重传送向注重应用变化。”

  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看到如今互联网捉襟见肘的困境:全球IP地址即将耗尽——资源枯竭;黑客和垃圾邮件永无休止——垃圾不堪重负;移动设备支持不足——创新受限;与商业化应用无关——不能可持续发展……

  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教授介绍,自“911”事件之后,全球的反恐形势让世界重新思考互联网,国家战略及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投入上逐渐升温。

  从1996年起,发达国家就开始对互联网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由美国政府主导的下一代互联网NGI,以美国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组成的Internet2等,以及随后的欧洲、日本等国,纷纷投入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

  学术互联网三分格局

  不久前,Internet2实现了向100G光传输网络的迁移,并实现科研人员按需分配高速专线。预计到2009年,欧洲的物理学家将以每秒20G的速度向美国传输数据,在各个大学和国家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将会相互发送5G~10G大小的文件。美国能源部相关负责人Johnston说:“在资源有限的今天,没有新一代的网络,开展研究工作将不可想像。” 能源部将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行大型离子对撞机运行实验,Internet2将为其产生的海量数据传输和分析提供支持。

  Internet2是全球大规模学术网之一。目前,全球大规模学术网分为三大主体:欧盟的GéANT和GéANT2、北美的Internet2和亚太APAN。中国的CERNET和CNGI—CERNET2是亚太地区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分析,全球互联网发展鼎足之势已经形成,而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渐成为北美和欧盟争取联盟和合作的重点。

  从实力上看,美国Internet2处于领先地位。从1996年的34所学校共同发起,目前已发展成为由207所大学领导,政府及商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技术研发组织,是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基于战略的考虑,从2004年的“第三框架”(FP3)项目起,欧盟就开始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以争取在全球新的战略中取得优势地位。

  欧盟的下一代互联网GéANT2,是第七代泛欧的教育科研网络,该项目于2004年的9月1日启动,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30个国家教育科研网络共同资助。除了构建教育科研网络以外,GéANT2计划还包括研究整合计划、支撑服务开发、欧洲教育科研网络水平监测、未来欧洲教育科研网络技术综合研究等。

  与此同时,中国也紧跟国际形势,从1999年开始,建立了NSFCnet,这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一个里程碑。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CNGI工程,由中国电信等六大网络共同承担,100所高校、100个科研院所和70多家企业共同构成,其中CNGI-CERNET2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CERNET国家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主持这一项目的研究,他说:“下一代互联网,是新一轮的全球战略竞争,我们不能再落后。如果我们失去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我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2007年3月,互联网之父Vinton Cerf访问中国,参观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提出世界各国“要以中国为榜样,研究和发展IPv6”。

  在这三大区域主体的竞争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互联网已是举足轻重。

  而欧盟更是以实际行动来加快其战略部署,为“推动全球连通的策略”,联合亚太,抗衡美国。2004年起,欧盟投入1000万欧元,开始了连接亚太网络TEIN2计划。其主干网核心节点(POP)包括北京、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在北京和新加坡分别与欧洲的哥本哈根和法兰克福实现高速互连,总计带宽达到了2.5Gbps。TEIN2主干网的管理与运行中心设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目前,北京通过CERNET与欧洲实现1G互联。

  目前,CERNET2通过三条国际线路实现中国与全球三大学术网互联,奠定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截至2007年7月,CNGI-CERNET2与Internet2实现1G直联,与欧盟GéANT/GéANT2实现1G直联,与亚太地区学术网APAN实现2.5G直联。

  至此,全球学术网络布局形成一环三网的格局。

  学术思想探索

  新一届APAN主席、CERNET国家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介绍,目前互联网最严峻的挑战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IP地址即将耗尽,二是全球路由表急速膨胀。

  围绕如何解决两大问题,各国战略思想在下一代互联网上充分体现。

  李星教授介绍,全球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学术思想有四个,其中三个是美国的,一个是中国的。

  第一是David Clark 在FIND项目中体现的思路,其是关于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研究现有互联网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舍弃。第二是GENI,其规划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实验床,然而其矛盾在于,这一庞大实验床是否不影响到现有的网络。第三是IETF的ROAP,主要是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修补,以解决地址不够用和全球路由膨胀的问题为宗旨。第四是中国的CNGI,以IPv6为主导思路。

  李星分析:“虽是学术思想,但是其中FIND、GENI和中国的CNGI,都属国家战略决策。”

  从颠覆现有互联网,到修补现有互联网,美国三大思路中激进和保守各执一端。李星为我们比较分析了四个思想的特点,在美国的三大思路中,FIND基本思路是clean slate thinking (清理思想),设计时将原来的基础设施甩开,但其并不想建设一个全新的网络;GENI是一个大杂烩,集中了各方面研究思路的人,其思路是连基础设施都需要clean slate;ROAP的思路是逐步改进现有的互联网,并非重新来过的思路。“无论是FIND或是GENI,都希望超越IPv6,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国情,决定以IPv6为切入点是合适的,且具有意义。”李星说。

  “中国选择IPv6”或“IPv6选择中国”

  ICANN主席Paul Twomey在2007影响力论坛上预言:互联网将从“人对人”过渡到“机到机”的网络,Ipv4地址耗尽及类似家庭网络、全球定位等新应用对地址的需求,需要“作为IPv4协议的自然延伸”的第六版本协议——IPv6。他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IPv6将与IPv4并行,携带着电子标签(RFID)的产品将是一个潜在的使用IPv6的领域,一旦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解决之后,IPv6将得到广泛的部署。

  IPv6的好处不仅仅是地址无穷大,更重要的是改进安全性、QoS和移动性。最早互联网ARPAnet的创始人——Lawrence Roberts认为未来互联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安全性和可靠性”,IPv6将重建虚拟世界中的信任机制。

  2003年10月,美国军方公布他们300亿美元的IPv6计划,计划在2010年前后,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迁移。2006年9月,CNGI-CERNET2项目验收,向世人展示了其全球规模最大的纯IPv6网络。为此,国外专家甚至有“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看IPv6,IPv6的发展看中国”的断言。

  Vinton Cerf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绝对有机会成为领先者,领跑者。开新路是对IPv6应用的最好描述,在这一点上,中国、日本、美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IPv6在中国的规模化不成问题。”

  总结了在CNGI项目中多年的研究经验,比较国际最主要的几大学术思路,李星教授肯定地说:“从中国的角度,从战略层面上看,以IPv6为突破口,具有战略意义。”

  他分析,在IPv6的选择上,中国实际是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与FIND相比,IPv6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很适合研究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而FIND和GENI都还没有确切的体系结构;尤其是GENI,从某种层面上看,其实验床要完成的可能性较小,因为风险太高了,而中国以IPv6做实验床,体系结构很明确,同时,目前IPv6的用户不多,可以做实验,并不影响使用。CERNET和CERNET2的分工明确;与IETF的ROAP相比,IPv6很好地解决了routing和address的问题,因为在IPv6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在IPv4上相对容易些,实而不玄。由于其成果能很快地转化为应用,避免了许多纸上谈兵的情况。
  李星说:“我们在IPv6上扎实地做5~10年,一定会有成效,反过来,美国将有可能跟随中国。”他在CNGI研究多年的最深刻印象是:“中国缺人才,尤其缺乏扎扎实实在IPv6上做研究的人才。”他建议要培养一代人才,国家要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投入。

  李星认为中国的CNGI在国际是独树一帜的,世界许多国家在研究IPv6中的思路还是沿用IPv4的老路子,而中国则在此方面有新的思路,比如CERNET2所研究的IPv6源地址认证(SAVA)。这些新的思路,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开拓,并做应用的部署和创新。

  2007年8月底,亚太先进网络APAN学术年会上,来自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NSF的相关负责人Kevin Thompson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非常看好中国在未来互联网中将发挥的作用,他说:“在我看来,如今的CNGI在IPv6技术方面处于领导地位,因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CNGI更大的IPv6部署,这本身对于未来的互联网是极其重要的。CNGI-CERNET2的真实的工程经验对全世界研究团体都是很宝贵的,有利于促进IPv6的大规模应用。”他期待CNGI的IPv6以及SAVA(IPv6源地址认证)等技术“能在美国得以应用”。

  针对CNGI下一步的发展,CNGI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院士肯定:“它将迎来创新的下一波。”并将在CNGI上开展与体系有关的试验,如源地址认证(SAVA);IPv4 over IPv6;用二层交换代替三层选路;试验通用业务平台;基于分组的未来电信承载网(FPBN);利用信令为同一用户信息流建立固定路由等等。同时,他说:“应用上的创新将需要进一步加强;CNGI下一步需要关注应用特别是数字奥运与世博会方面的应用开发。”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7年10月刊

  
  

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