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动态 > 最新播报 |
CCERT 关于 防范W32.Nachi.Worm 蠕虫公告
|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紧急响应组(CCERT) 2003 年8月19日
|
||||
蠕虫名称 MSBlast.D (趋势科技) LovSAN.D (F-Secure ) W32/Nachi.Worm (NAI) W32.Welchia.Worm (Symantec) CVE参考 : CAN-2003-0109, CAN-2003-0352 影响系统 Windows 2000, Windows XP / Windows 2003 简单描述 W32.Nachi.Worm蠕虫(以下简称Nachi蠕虫)利用了Microsoft Windows DCOM RPC接口远程缓冲区溢出漏洞(漏洞信息参见http://www.ccert.edu.cn/ advisor ies/all.php?ROWID=48) 和Microsoft Windows 2000 WebDAV远程缓冲区溢出漏洞(漏洞信息参见http://www.ccert. edu.cn/advisories/all.php?ROWID=28)进行传播。如果该蠕虫发现被感染的机器上有“冲击波”蠕虫,则杀掉“冲击波”蠕虫,并为系统打上补丁程序,但由于程序运行上下文的限制,很多系统不能被打上补丁,并被导致反复重新启动。Nachi蠕虫感染机器后,会产生大量长度为92字节的ICMP报文,从而严重影响网络性能。(ICMP流量增长趋势参见附图)。 这些ICMP数据包的特征如下(其中xxx为隐去的IP地址): xxx.xxx.xxx.xxx > xxx.xxx.xxx.xxx: icmp: echo request 2、注册表中增加如下子项: 3、增加两项伪装系统服务: 2、拷贝%System%\Dllcache\Tftpd.exe到%System%\Wins\svchost.exe 3、创建RpcTftpd服务,该服务取名Network Connections Sharing,并拷贝Distribu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or服务的描述信息给自身。 4、判断内存中是否有msblaster蠕虫的进程,如果有就杀掉,判断system32目录下有没有msblast.exe 文件,如果有就删除。 5、使用类型为echo的ICMP报文ping根据自身算法得出的ip地址段,检测这些地址段中存活的主机。 6、一旦发现存活的主机,便试图使用135端口的rpc漏洞和80端口的webdav漏洞进行溢出攻击。 溢出成功后会监听666-765范围中随机的一个端口等待目标主机回连。但是从我们监测情况看,通常都是707端口。 7、建立连接后发送“dir dllcache\tftpd.exe”和“dir wins\dllhost.exe”命令,根据返回字符串判断目标系统上是否有这两个文件,如果目标系统上有tftpd.exe文件,就将tfptd拷贝到%system%\wins\svhost.exe,如果没有,就利用自己建立的tftp服务将文件传过后再拷贝。 8、检测自身的操作系统版本号及server pack的版本号,然后到微软站点下载相应的ms03-26补丁并安装。如果补丁安装完成就重新启动系统。 9、监测当前的系统日期,如果是2004年,就将自身清除。 UDP Port 69, 用于文件下载 如果您使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比如Snort),snort兼容的系统可使用如下检测规则: 手动清除方法 如果您的计算机感染了Nachi蠕虫,可以用如下方法清除: 1、停止如下两项服务(开始->程序->管理工具->服务): 2、检查、并删除文件: 3. 进入注册表(“开始->运行:regedit),删除如下键值: 4. 给系统打补丁(否则很快被再次感染), 2、NAI : http://vil.nai.com/vil/content/v_100559.htm 3、Microsoft: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treeview/default.asp?url= 4、Symantec : http://securityresponse.symantec.com/avcenter/venc/data/w32.welchia.worm.html 附图:8月11日以来TCP/135(Blaster)和ICMP(Nachi)流量比例增长趋势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紧急响应组(CCERT)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