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媒体称教育减负加剧阶层分化 贫民子弟受损
2015-10-20  腾讯网-澎湃新闻  

字体大小: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如此高的失业率,无疑是阶层固化的危险征兆。给予更长的时间,相信一些失业学生会逐渐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些可能会创业成功,但现阶段“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给家庭和个人的打击,无疑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阶层固化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无非是进入社会中上层的途径大大收窄,以及社会中下层人士缺乏竞争力。前者且不论,对于后者,主要是中下阶层的子女没有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良好教育,进而少有机会进入好的高中和大学,换言之,还等不到上大学,早在初中毕业时,中国的教育已经在做阶层分流的工作了。

  为了避免教育资源向少部分学校过分倾斜集中,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教育资源均等化”等对策,但效果让人失望。经过10多年,另一项所谓的改革——减负,正在扮演阶层分流的帮凶。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但的确如此。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某,因学业压力过重,铤而走险,铁锤杀母,藏尸遁逃。事件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新华社随后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刻不容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国际大竞争中的地位问题。教育部同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加大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力度,切实抓出实效”。

  的确,那个时候中小学生书包很重,作业要做到深夜。“减负令”一下,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也少了,甚至低年级都不用考试了。大家额手称庆。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由于“教育资源均等化”并没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学校手里,规规矩矩实施“减负”的学生,根本进不了好的初高中学习。

  结果今天大家看到的场景是,学校仍在执行“减负令”,早早地放学,少少的作业;家长却在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继续学习或请家教,“弥补”减负带来的学业“损失”。有一个说法是,要想考进一流高中,初三的学生必须完成高一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家长能够付出多少金钱和时间,决定了所选择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家教的教学质量高低,以及孩子成绩的好坏。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方,减负政策成效卓著;家长和学生一方,为各种各样的补课花费大量金钱,忙得晕头转向。试问,这样的“减负”,意义何在?

  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之一,是弥合社会阶层分化,但是在当前的“减负令”下,各个家庭各显神通。这场私下里的竞赛,城市是胜出者,因为城里有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更多的优秀家教;有钱的家庭是胜出者,因为他们出得起更高的价位,可以进优质的教育培训机构补课,可以找到更优秀的教师。不客气地说,当前的“减负令”,正在加剧阶层分化。

  从“减负令”中获益的,一是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它们的做大,很大程度上依靠“减负令”被驱赶出来的知识传授;二是中小学校,可以早早地把学生送出校门,落得清闲;三是部分中小学教师,可以把本该在学校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外的补习班上,不过据说在禁止这种作为。从“减负令”中受损的,一是教育培训资源稀缺的农村,以及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城市贫民子弟。

  在“教育资源均等化”八字还没有一撇的背景下,课业“减负”必然沦为一幕荒诞剧,它所产生的危害,至今还没有完全显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光明日报:教育减负还须打好“组合拳”
· 教育减负的“困境”:负担何来?谁最焦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