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聚焦 > 高考改革
恢复高考40周年:从单一向多元 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2017-06-05  新华网-科技日报  

字体大小:

  回望高考来时路

  ——写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回顾高考40年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只有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才能为我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拓展无数新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资料图

  “特价高考房”“带空气净化器”……一些临近学校的酒店,纷纷打出这样的字幕牌,预示着一年高考季的来临。

  对《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来说,40年前的那场高考可没有如此贴心的服务。1977年,身处三三○工程局的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内心激动不已。他曾经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上大学的机会。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1977年他参加高考之后,焦急等来的,却是单位领导的道歉。工程局接到省招生办的通知,要补交其家庭的政审材料,但时间已来不及,以致那年他的成绩因材料不全而作废了。197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如愿成为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78级的一名学生。

  “1977年刚恢复高考,许多高校准备不及,77级的考生是到1978年春天才入学的,我们入学时间只比他们晚了半年。”程晓陶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

  高考改变命运 一家6姐弟圆大学梦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母亲是大学老师,父亲是省直机关干部,虽然有这样的家庭背景,但是程晓陶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9年冬,初一才上3个月的程晓陶跟随父亲一块“下放”到五七干校。父辈们在田间劳作,半大的孩子们也跟着摘棉花、放牛。时间一长,家长们有意见了:大人下放劳动改造,孩子们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要给孩子们办学校。经过一番努力,干校同意从下放干部中抽人出来给孩子们上课。

  当时干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晴天,学生们自带小板凳围坐在树林里,老师把黑板挂在树杈上讲课。雨天,大家便挤在干校食堂里点上汽灯学习。“尽管开始条件简陋,但抽来教书的老师们都特别优秀、敬业。4年的干校中学,给我打下了较好的学习基础。”程晓陶说道。

  高中毕业后,因为上学无门,1973年春天,程晓陶走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在农村接受了两年半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他通过招工进入三三○工程局,成为综合厂钢筋车间一名普通工人。

  恢复高考头年,除了最小的弟弟外,程晓陶家有5姐弟同时报考。当时,他和姐姐是工人,妹妹和两个大点的弟弟是插队知青。高考复习时最难的是,课本早丢光了,也没地方买。程晓陶的母亲和她所在学校的老师们编写了一些复习资料,每次母亲都用复写纸一式五份地抄好,邮寄给分散在各地的子女们。

  在那样特殊的年月里,每每收到母亲寄来的手抄课本和练习题,程晓陶都视为珍宝,一遍遍地演算复习。他当时是车间的文书,住在厂区办公室里,前后都是生产车间。加工钢筋的空压机噪音很大,他由此练就了一番在巨大噪音中充耳不闻、全神贯注的学习本领。以至于回来后母亲有时叫他不应,还以为是有了耳背的毛病。

  1977年高考后,程晓陶的姐姐、妹妹和大弟相继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其后78、79年,他和五弟也如愿以偿,两年后高中毕业的小弟考上了大学。“高考改变了我们一家6姐弟的命运。”程晓陶感慨不已。

  时至今日,尽管高考一路走来伴随诸多争议,但在程晓陶看来,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给了许多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资料图

  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 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受“文革”时期高校停止招生、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其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据有关资料测算,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远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11.6%升至36%,高考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金榜题名难”。

  事实上,出于高考录取率的压力,经过一定比例的选拔考试,才能迈入高中门槛。而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适龄青年,只有少部分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群看来,当时的大学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从最初的100个人录取5人左右,上升至70多人,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在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考上大学已经不是稀罕事,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考上的是不是好学校、好专业。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 自主招生成人才选拔新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选拔生源主要依据统一考试成绩。张亚群指出,这种选拔方式在保障考试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效地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单一的考试取才也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这是当今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所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在科目设置上,普遍实行“3+3”高考新模式,文理不分科,发挥“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记分方式上,各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具体分值及等级略有差异。

  张亚群认为,这一改革旨在保障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提升考试的信度与效度。高考外语等科目提供一年两次考试机会,扩大考生的选择性。“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教育要求。

  变革的不仅仅是科目设置和计分方式。自2003年首批22所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与此同时,高考也不再是学生上升的唯一通道。近年来,不少优秀的学生选择报考海外大学,通过留学海外来拓展国际视野。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择都更为从容。(记者 唐 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1291万考生迎来2023年高考
· 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
· “硬核”科技元素贯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
· 又到一年高考时,应该让考生和家长知道高考的隐形功能了
· 加油吧,1078万考生
· 2021年高考时间公布 教育部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填报指导
· 聚焦2020高考:今年高考题,看点在哪里
· 教育部 公安部联合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
· 防控常态化,高考如何战疫?
· 教育部: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