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作文
高考40年,作文题里看“变迁”
2017-06-09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6月7日,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刚结束,“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车辆与时代变迁”“用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等各地高考作文题立刻受到关注,引发热议。高考恢复40年里,内容不断丰富的作文题目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也悄然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每年高考,“打头阵”的语文考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作文题目。社交网络上,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当年的作文题目,回忆自己高考那年的拼搏。高考考题不断变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1977年刚恢复高考,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纸笔。10年的艰辛、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当年的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等高考作文题,充满力量和希望,也不乏对过往的反思与警醒。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对此深有感触。1978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高考就像我生命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光,追寻更多知识、更好的出路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他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介绍,1977年刚恢复高考,高考作文与政治联系很紧密,结合时代状况,考试题目相对简单。到80年代初就具有一些弹性和灵活性。多年来,出题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发挥出更好水平,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让考生探讨社会问题和生活哲学等。考题不仅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容,伦理和文化价值上也有讨论空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那些最初的作文题目似乎过于“严肃”“正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更偏重社会议题,出题方式也更多样化。看图作文、改写短文等新高考作文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股“清流”。无论是80年代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作文题目,例如《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树木·森林·气候》,还是90年代《带刺的玫瑰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鲜活生动的题目,都展示了高考顺应时代变化的特征。

  从教以来,关注高考作文题是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李良益的“必修课”。他说,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记得之前的作文题目指向明确,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题目,超越了价值判断和评价,让考生用自己的经验或思考去完成一个逻辑评价,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

  专家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作文题目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例如,2008年的高考题目聚焦汶川地震,2009年则用寓言故事引导考生谈“生存的本领”。

  张颐武介绍,这些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漫画或故事,“往往让人意想不到,可以做不同方面的延伸”;另一类是题目比较丰富,在伦理和价值观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些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给出故事或者新闻,让考生加以阐发。

  “40年了,时代在变迁,高考在变革,作文题目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高考引领更多人走上了求知的道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把他们带去更美好的未来。”李良益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1291万考生迎来2023年高考
· 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
· “硬核”科技元素贯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
· 又到一年高考时,应该让考生和家长知道高考的隐形功能了
· 加油吧,1078万考生
· 2021年高考时间公布 教育部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填报指导
· 聚焦2020高考:今年高考题,看点在哪里
· 教育部 公安部联合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
· 防控常态化,高考如何战疫?
· 教育部: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