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武汉理工大学:4项专利1元“转”给学生公司
2016-04-22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4月19日,武汉理工大学一则校内公示引发了各方关注。

  这则出现在校园官方网站上的《专利实施许可公示》显示,该校拟以1元交易价格将4项专利3年的使用权让渡给武汉瑞行交科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静文。

  引人注目的是刘静文的另一个身份——他是该校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1302班学生,他的公司今年4月刚成立。

  在当地媒体的盘点中,刘静文将成为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向校方“买”专利使用权的第一人。

  刘静文的创业想法跟自己的体验有关。

  有一次旅游坐在大巴车第一排,从黄山隧道出来时,他感觉特别刺眼。刘静文查询发现,截至2012年年底,公路长隧道占了中国隧道的两成,共有5300公里。怎么解决隧道里的照明,减少司机和乘客的不适?他认为如果做成产品大有前景。

  恰好交通学院教授杜志刚带领学生做过这方面的桥隧设计,还取得了国家专利。刘静文找到杜志刚求助,想将专利进行转化。

  去年9月,刘静文用这几项专利申报了一个解决公路隧道进出口“晃眼”问题的项目,参加全校创新创业大赛后斩获金奖。

  在路演时,刘静文的项目得到校友投资人的关注,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心开办公司创业。

  该校科学技术发展院负责人介绍,通俗地讲,刘静文的项目就是利用专利技术,给隧道进出口安装一个光线渐变的“帽檐子”,避免司机“晃眼”受刺激,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可减少现行安装高价照明灯费用,又节约电费,市场前景看好。

  今年4月,刘静文和同学一起注册成立了武汉瑞行交科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学校购买相关的专利权限,以避免后期业务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利用学校资源产生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在学校。”根据规定,他要想使用这些专利,首先需获得所有专利发明人的同意。

  让刘静文感动的是,12位专利发明人非常支持他,其中多数是在校老师和校友,“知道自己的发明有可能得到转化,师兄师姐们都特别激动”。

  随后,刘静文带着全部发明人签名的专利转让知情同意书,向学校提出了申请。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接受了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以“排他专利实施许可”的方式即专利的使用权让渡给刘静文成立的公司,期限是2016年4月19日至2019年4月18日。

  据介绍,也曾有企业向校方申请该专利的使用权,协议定价为每年20万元。但在杜志刚看来,“支持学生创业创新,不是用钱可衡量的。我希望专利实施,但不想一卖了之,如果让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校友、学生来推进,我们能‘长期持有’,推进实施,挺好的。”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校现有发明专利1000多项,将加大力度向对口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扶持性的成果转化。此次1元“友情价”就是为了支持大学生盘活校内智慧成果。

  我国高校专利成果因大多锁进抽屉、睡在纸上,被人诟病已久。有媒体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专利出售总金额4.5亿元,仅相当于同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0.37%;专利出售合同数746项,仅占同年专利授权总数的2.7%。

  当地高等教育观察人士认为,在新一轮大学生创业热潮中,武汉理工大学的这一探索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以智创业,依托校园智慧创业,又可加速高校成果转化对接,其示范意义值得期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武汉理工大学领导班子调整
· 武汉理工大学启动“珠峰计划”培养材料类世界领军人才
· 2所“双一流”,强强联合!
· 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实践高校短程整合取向心理咨询
· 武汉理工大学强化“四个赋能” 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 半月谈微评:终结“研究室悲剧”,约束导师权力是关键
· 武汉理工回应研究生坠亡事件:停止导师王攀招生资格
·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乾坤: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和协调作用很关键
· Nature在线发表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教授团队原创性成果的论文!
· 武汉理工大学徐言民教授荣获中国航海学会青年科技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