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高校毕业生求职有了智能平台,人岗匹配度可达70%
2017-10-17  光明网   

字体大小:

  高校毕业生求职有了智能平台,人岗匹配度可达70%

  “青年之声”联合人社部精准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智能匹配岗位

  毕业生登录平台提交简历,系统会将求职意愿与入库企业所需岗位智能匹配,帮助大学生精准就业,匹配度可达70%以上。最近,人社部推出的精准服务平台备受各界关注。10月16日,从“青年之声”2017年秋季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宣传推广活动上再次传来好消息:团中央和各高校的“青年之声”平台、校园网将对接人社部的精准服务平台,为广大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线上智能匹配、线下精准对接的招聘服务模式。

  “依托团中央‘青年之声’平台及各高校‘青年之声’,将这一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宣传进高校,让更多学生了解平台、使用平台,并从中受益。”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青年之声”就业服务联盟主席王建华说。本次活动为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五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举办,由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共同主办。

  2018届毕业生总量预计达800余万,2017届还有部分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在总量压力加大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开展好“第五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匹配”理念,在中国国家人才网专门搭建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

  记者了解到,人社部推出的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引入先进的专业测评技术,对求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建立“毕业生测评简历库”,对用人单位职位需求进行标准化分析,建立“用人单位职位胜任力模型库”,使进入平台的职位信息和求职信息都进行科学筛选,通过智能匹配系统,为供求双方精准推送人岗匹配度高达70%以上的职位(简历)信息,更好满足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需求,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目前,全国各级团组织已开通5948个‘青年之声’。”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书记、团中央“青年之声”专项组组长金东说,在该平台上,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与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连续开展了四季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宣传推广活动,累计通过“青年之声”公布了530多万个招聘岗位。

  金东还透露,正在建设的“青年之声”5.0平台将开通活动专题,全面对接人社部门的精准服务平台;利用联合开发的“青年之声”智能分类系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大数据服务,包括精准画像和行为分析等;推动供需双方通过“青年之声”平台实现精准对接;广泛整合就业服务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

  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黄莉岩表示,目前,团中央学校部已推动全国各高校建设了1665个“青年之声”平台。团中央学校部将发挥各高校“青年之声”平台作用,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中心,将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打包,把就业服务送到身边、递到指尖,将服务大学生就业作为高校“青年之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部署开展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
· 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 高校毕业生破1000万 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 国企年度招录高校毕业生增长23.4%
· 2023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活动启动
· 民政部: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工作
· 从国家到地方 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教育部: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
· 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近90家央企启动夏季招聘
· 三部门发文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