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专题 > 众创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须稳步推进
2015-11-13  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大小: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要求全方位有针对性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扶持与推进有目共睹,采取的方式也很恰当。但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属于中长期的战略部署,不可操之过急,演变成运动式的推进。此外,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还应针对创业创新的失败来打造一个“安全网”,从而避免其失败给社会经济带来冲击。

  以市场化方式稳步推进

  自国务院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共有将近2000多条,而此次《意见》的发布更是再添一把火。

  对此,刘元春表示,政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式必须要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以运动式、行政化的方式来进行。

  整体来看,与此前国家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方式扶持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的政策相比,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多是利用市场化监控,在广大创新企业里进行公平的筛选。这类机制能够有效避免过去的过度行政化、运动式的推动,也是一个新的亮点。

  刘元春认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像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而非一种短期的行政运动。在处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上不能操之过急,若社会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来处理,反而会走入另外一个陷阱。

  建造“安全网”宽容失败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有观点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所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创新力,并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且从整体上看,创业失败者远多于创业成功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对此,刘元春表示,虽然我国教育制度仍需完善,但是国家选择在此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如过去三十年,我国没有进行根本性创新,但其经济增长仍然良好。然而发展到现阶段,墨守成规已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必须要依靠创新来推动。

  刘元春认为,缺乏创新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创新不足的问题,并非是中国的教育不利于创新、创业。在当前经济大转型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意味着任何机会都会转换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也会有许多的失败者,这属于正常现象,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创业、创新失败,而非以部分失败的现象来否定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创业精神的核心就是允许失败,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源泉。刘元春认为,通过现代的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使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好的资源用于创新型活动,从而不断推进经济全面发展,这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精髓。而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政府也应建造一个“安全网”,以应对创新创业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石家庄:高校毕业生创业符合条件可享最高80万元贷款
· 检验双创成果的“奥运会”开幕
· 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启动
· 教育部: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
· 70%的意义不止是提高收入
· 北京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 李源潮:青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
· 李克强重要批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举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