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人民日报:改善薄弱校办学条件 促进教育公平
2016-09-2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镇岗乡赖塘小学,孩子们在重建后的新校园快乐地奔跑。资料图片

  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校园北面,一幢漂亮的四层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该校校长郝瑞高兴地说:“春季开学这幢新教学楼就能投入使用,孩子们就不用再挤在一起上课了。”

  学校的教职工对以前的状况都还记忆犹新:原来的教学楼是上世纪90年代村民集资修建的。由于建筑质量不过关,地上墙上多处出现裂缝,基本成为危房。那时候看孩子们在里面上课总是提心吊胆的。只要下课铃一响,校领导都得轮流站在楼下“值班”。如今,学校的孩子们成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直接受益者,老师们说,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每个班里还装上了“班班通”,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了。

  2013年12月,一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大工程在我国实施——国家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

  全国有2600多个县的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实施范围,规划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改扩建校舍2.2亿多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2.1亿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1000多亿元。建设资金投入量之大,项目涵盖范围之广,受益学生覆盖面之多,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为“穷校”摘“穷帽”,让学生露欢颜。“全面改薄”,促进教育公平。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

  近些年来,国家实施了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但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辍学率相对较高,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国家以及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促进共同繁荣。”一位专家指出。

  于是,2013年12月,国家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目前,除京津沪外,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纳入实施范围。

  “全面改薄”工作设置6项重点任务,包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实现学校选址安全、校舍符合抗震消防和采光通风要求,配齐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图书,有符合规定的学生锻炼空间和体育设施。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实现寄宿生每人一个床位,食堂、厕所能够满足学生需要,有必要的淋浴、饮水、取暖和安全设施。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实现设施配备齐全,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教学质量和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合理,超“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班额”现象逐步消除。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稳步推进,师生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高,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每一项重点任务,都直指当前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问题,工作的实施,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师生看到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能力的新希望。

  顺民意、得民心,建更多“希望之地”

  沿着西北典型的乡间小路颠簸前行,道路两侧农家平房错落。这条路,通向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学校距县城30公里,坐落在山野深处。校园内,没有破败、不见枯色,琅琅书声里,整洁的校园、橘红色的新教学楼、深绿色的草坪、多彩的校园文化墙……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孕育着朝气与希望。

  这是一处“希望之地”。3年前这里曾是全县最差的农村小学,2014年学校改迁新址后,一跃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农村小学。“这些都是‘全面改薄’带来的巨变,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会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薄弱学校改造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了解,截至目前,竣工校园校舍建设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完成517亿元,对540多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85%,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地不断探索,积累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

  首先是层层落实责任。三部委联衔印发通知,明确目标任务,各地以省为主,统筹好规划、资金和项目,各市、县根据基本办学标准,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一一列出清单并纳入项目规划,扎实推进工程实施。同时形成工作合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努力落实地方资金。国家发改委及时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聚焦解决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大通铺”问题。各地发改部门积极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建立完善了双月通报制度、定向调度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监督举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推进制度等八项工作推进机制。

  更重要的是,工作中广纳民智,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项目安排的建议,使项目建设能够“顺民意”。组织专家科学规划学校和教学点布局,有效防止遗漏和盲区,也避免了大拆大建,使项目的实施能够得民心。同时强化督查。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每年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对项目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督查,及时督促和指导各地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立足实际,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打造“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

  随着“全面改薄”攻坚克难,“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学校”逐渐成为现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全面改薄”过程中,各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证项目的实施。广西各级财政均将“全面改薄”地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山东创新融资模式,增加大额长期信贷资金和政策性贷款规模,解决“全面改薄”资金问题。同时,为了节省成本,山东还为“全面改薄”项目打开了政策绿灯,明确了中小学校舍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薄弱学校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是基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湖南积极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工作任期制度。

  “全面改薄”是在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补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紧迫任务。

  在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这项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资金落实不到位、审批手续仍繁杂等。

  未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全面改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改薄”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做到强化省级统筹,确保责任落实;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细化项目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步推进;坚持雪中送炭,建设好教学点。

  更重要的是,要坚决守住质量底线,质量安全是“全面改薄”工作永恒的主题,“全面改薄”工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真正建成“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就必须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全面改薄”,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 人民日报:推进教育数字化
· 人民日报:云端有个支教课堂
·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人民日报: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数据守护”
· 人民日报评高考改革: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 人民日报批大数据杀熟: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
· 人民日报刊文评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速降费,升级数字中国
· 人民日报三问大数据:好用吗?畅通吗?安全吗?
· 人民日报:寒假作业,个性十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