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中外交流 > 中外交流动态
人民日报海外版:教育在,血脉就不会断(华人之声)
2016-11-23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小:

  11月19日,中国“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庆典。这个庆典,既属于这所大学,也属于所有在海内外推动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人们。“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中国有6000万海外华人,不管他们漂泊到天涯海角,始终对祖籍国、对中华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向心力,这其中教育居功至伟。

  “宏教泽而系侨情”,这是暨南大学的办学使命。这所侨校110年间三落三起、五次播迁的历史,就是海外华人眷恋祖(籍)国、祖(籍)国心系海外游子的一部生动历史。

  110年前,21名爪哇归国侨生风尘仆仆抵达金陵薛家巷,开启百年暨南办学征程,点亮了中国华侨教育的星星之火。当时,海外华侨办学在师资、教材、经费等种种困难,教学质量不能尽如人意,华侨父老乃有送子弟回国读书的愿望。晚清政府于是开办了暨南学堂。后来,学堂因学生锐减而陷于停顿状态,被合并到其他高校。1949年后,长期饱受欺凌的海外华侨爱国热情日益高涨,纷纷送子女回国就学,接受祖国的文化教育。自1949 至1957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共有4.3万余人。面对巨大的需求,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东重建。如今,暨南园现有来自107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小联合国”。

  不独暨南大学,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招收留学生,也非常欢迎海外华人,华人子女回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来往于祖(籍)国与住在国之间,行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间,成为公共外交的参与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人类发展的推动者。

  “言忠信,根在中华;行笃敬,走遍万邦。”不管华人走到哪里,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依旧。不管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建设阶段,华侨华人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

  随着21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华文教育事业也有了极其快速的发展,包括暨南大学在内的中国国内的华文教育领域迅速发展,海外华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华侨华人学习中文已形成高潮,还有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

  110年间,暨南大学为海外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华文教师,推动了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与世界各地的华文教育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起到了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作用。

  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官方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成绩斐然;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学校依靠祖国和侨胞的支持,发展也极为迅速,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成绩令人瞩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如果离开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海外华侨华人很难维系自己的血脉亲情。这就是华文教育的最大意义所在。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频密,在美国的留学生中有1/3来自中国,在了解世界同时,留住自己的文化血脉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

  家国兴,侨教兴。不论华人走到哪里,教育在,华人与祖籍国的血脉就不会断。

  ——摘自美国侨报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获赠捐款推动海外华文教育
· 国侨办:我国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初步形成
· 国务院侨办将拓展华文教育 推动汉语热全球升温
· 首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举行 100多位专家参会
· 世界“汉语热”导致海外华文教育陷入新困境
· 视野:西班牙汉语教师畅谈海外华文教育经验
· 世界范围“中国热”升温 华文教育出现新特点
· 海外华人:祖国是海外华人的强大后盾
· 华人科学家石墨烯研究获德国汉堡科学奖
· 华人在日本立住脚跟 日本高中中国留学生比例增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