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校人才流动是个自由市场?
2014-01-0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大西瓜 绘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加强引才自律和约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人才引进手续,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禁令”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

人才要流动 流动应规范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间的竞争也不例外。竞争过程中有序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激发人才的最大价值,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因此,高校合理招揽人才无可非议;“人往高处走”,教师合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孔雀东南飞”,亦无可非议。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一方面,部分高校为了留住聘任到期又不愿续签的本校人才,往往违规冻结其人事档案和户口,阻止其另谋高就、“花落别家”;另一方面,其他高校为了招揽尚在原单位聘期内、无法正常转出档案的人才,除了提供住房优惠和高额科研补贴外,也采取了“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

  如此一来,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学术环境优势等,东部高校挖中西部兄弟院校的墙脚时无往而不胜。而只要本校人才想走,处于劣势地位的中西部高校连正常聘期内的人都留不住。

  因此,长期以来,人才的不合理流失成了制约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人才过度流失损害的又不仅仅是中西部高校本身。高校作为高级人才聚集地,对所在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才过度流失必然导致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人才倒贴”,进一步拉大地区发展差距,产生“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所以,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中西部地方政府层面,再到中西部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或者留在中西部高校。

  此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这就意味着,高校可以争夺人才,但不能不守规则;人才可以流动,但不能不负责任、无底线地拂袖而去。无疑,这是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中西部高校必要、公平、合理的保护。

  同时,为了避免这种保护沦为“偏袒”,教育部也尊重了人才的流动权利,《意见》要求,“因学校责任导致合同终止的,不得以扣压档案等形式阻止人才流动”。让人才留下来的最好办法是尊重他,创造条件让他心甘情愿地留下,而非“小家子气”下的违规“强堵”和遏制。

  应该说,《意见》的出台,对消除当下高校“人才争夺战”的混乱无序状态,对规范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动,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郝迪婧 作者系高校教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
· 高校人才流动困境期待政策关怀
· 中组部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 引导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 高校人才“逆向跳槽”应辩证看待合理引导
· “破五唯”,推动形成高校教师人才流动新格局
· 高校人才,如何将“职业”变成“志业”
· 宋献中:高校人才分类评价需正确处理“八对矛盾”
· 纪宝成:高校人才培养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过强
· 我国高校人才、海归人才利用不足 高端人才较缺乏
· 浙江大学与IBM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培养高端人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