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参评方案展示 > 智慧校园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课堂成长系统帮助学生成长

  编辑点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是需要信息化视角以及好的系统的参与的。该案例中,上海财经大学用系统实现了对于第二课堂学生成长的关注,为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系统实施提供了借鉴。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第二课堂的业务模型和系统需求,在统一的集成开发框架下构建包含活动全过程管理和生涯成长管理的第二课堂成长系统,为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系统实施提供了借鉴。

  实施第二课堂背景

  高校改革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信息化是高校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第一课堂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需要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三次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确定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及通识教育建设,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过程中,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也给现有的第二课堂手工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类别多,每类活动的申请审核流程需要进一步梳理和规范。活动类别大类包括社会实践类、团学联与社团活动类、学术报告与讲座类、学科与文体竞赛类、创新创业类和国(境外)访学游学类。

  2.活动管理涉及的环节和部门多,且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监控。

  3.活动管理时效性要求高,传统的活动发布、报名、签到等环节无法满足及时性的要求。

  4.活动审核和学分认证工作量大,辅导员手工审核数百个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大、易出错,而且也不能满足及时性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构建第二课堂成长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1)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全过程管理;(2)实现学分认证的自动化;(3)实时统计活动开展情况并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

  业务模型设计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类别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活动大类包括社会实践类、团学联与社团活动类、学术报告与讲座类、学科与文体竞赛类、创新创业类和访学游学类,各类活动小类有75种。主要的业务管理内容涵盖第二课堂活动全过程管理、校外活动及奖项的管理、生涯成长管理等方面,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业务需求分析

  活动全过程管理包括活动申请与审核、活动发布申请与审核、活动报名、活动签到和活动评价。(1)活动的申请与审核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活动确定不同的审核流程和规则,首先,不同类别的活动填写的申请信息不同;其次,不同的活动级别、申请组织、活动类别对应的归口审核角色也不相同;最后,活动面向的参与群体也不相同(如图2所示)。(2)完成活动申请与审核后,活动组织者需要确定活动开展的具体细节如借用场地等,经过归口老师审核后由系统自动向学生发布活动信息。(3)活动报名有先到先得、主办方审核、随机录取、不限制报名等多种方式,以适应不同活动的需要。(4)活动主办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签到,需要满足快捷性和准确性的要求。(5)活动举办后,双方进行互评,学生提交活动心得并对活动的组织做出评价;活动主办方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表现,相应的评价会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参与同类活动的资格。

  系统除了管理校内开展的相关活动外,还需覆盖学生在校外开展的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等。

  生涯成长管理主要基于学生参加的活动信息进行学分计算认证和分析决策。学分计算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活动参与计算方式,可以按照参加的场次或活动时长两种类型计算。(2)每类活动每学年上限分数以及超出上限分数的核算方式。(3)活动获奖等级及对应的加分规则。

  分析决策方面,根据活动开展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为辅导员、学院和学校领导提供各类活动举办场次、参与人次以及各年级、专业学分修读完成率(修满12学分的比率)等统计信息,同时根据学生对活动的评价结果,进一步合理配置和优化不同类别活动的开展。

  用户范围

  系统的主要用户有普通学生、社团联等组织的学生干部、学院辅导员和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学院和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在系统中用户对应的角色有活动组织者(包含社团联团长以及部分老师)、活动审核者(包含社团联主席、学院和学校的负责老师)以及活动参与者(普通学生)。不同角色对应的业务活动如表1所示。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作者:孙其伟 沈亦骏 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