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参评方案展示 > 云计算

复旦大学:搭建混合云架构的高校知识管理平台

  编辑点评:社交网络能为其知识传播提供帮助,因此校际间的知识共享很有必要。本案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云的跨校园的知识管理平台,解决了复杂的用户关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

  高校知识管理平台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络兴起,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手段都已发生变更,知识管理的IT基础环境也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开始从单机增加云端支持、增加跨终端的理念,体现随时随地组织管理信息、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企业中知识管理的理念已经逐步开始推行,但是在高校环境中知识管理理念相对较为欠缺,IT基础设施支持偏弱,而在实际场景中相对依赖于个人、团队中某些特定个体的喜好来进行知识管理,相比互联网环境有较大差距。

  现状

  传统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处理关注于高校的具体业务,关注于办公、教学工作等实际业务流程,较少考虑从用户日常实际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等角度的信息化需求。而随着信息化建设逐渐覆盖大部分校园业务,校园信息化建设也开始转变面向用户,提供平台化、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在早期建设过程中,高校信息化部门也尝试建设一些互联网风格的知识管理工具,如Wiki、校园知识库、类似百度知道的问答平台等,但是由于此类系统需要大基数的用户支持,在校园环境中很难得到有效推行,短时间推广可以取得成果,长时间运行后用户会逐渐淡出,导致此类系统形同虚设。随着云存储服务的盛行,部分学校也开始提供类似的个人文件存储服务,但是仅仅停留在个人和较弱的团队功能,还没有关注到信息、知识层面。

  校园个体用户的知识管理多以个人喜好为导向,遵循个人工作学习中总结的知识管理风格和模式,用户已经基本熟练运用个人电脑,大部分会利用互联网上的知识工具。校园中团队的知识管理风格则受到其中某个特定用户的喜好影响,由个人风格导引全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缺少统一的标准和保管模式,资料分布在不同样的互联网环境中,一致性和安全性都无法得到保障。但由于高校用户学习能力较强,部分用户会跟踪并利用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并引入所在团队。用户IT基础能力较差时,知识管理和分享会依赖于用户间传播,通常是电子邮件和文件复制的方式,缺少跟踪。对于最不熟悉IT系统的教师,以公开密码的公众邮箱来传递文件和课程信息也常常出现在实际环境中,近年来有所好转但仍时有出现。

  高校知识管理平台设计

  功能需求

  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对知识的信息管理和内容管理,前者是对知识的外在特征进行管理,包括知识资源的介质载体、媒体格式、资产特性等,后者是对知识资源的内在特性进行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的价值在于让用户更方便、更快捷、更多地发现和获取数字资源,知识内容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学习内容,并且使学习内容体系化,从而减少学习成本。

  在知识创造、管理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知识管理平台提供两个网络,即知识资源网络和知识社交网络,资源网络能为其知识创造提供信息,社交网络能为其知识传播提供帮助。知识资源网络和知识社交网络相互协作共同构成SoLoMo(社区化、本地化、移动化)时期的知识管理与传播环境,知识资源网络关注资源及其关系,知识社交网络关注用户及其关系,知识资源网络为知识社交网络提供知识,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发现与获取资源;知识社交网络则为用户提供隐性知识显性化场所,从而将极大地丰富知识资源网络的内容,使知识内容更具时效性、完备性。

  综上分析,知识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公共知识资源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和知识分享社区管理,主要功能见表1。

  混合云技术架构

  对于高校来讲,混合云架构更有利于知识管理与分享。提升终端用户的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能力、普适计算能力,还有助于用户接入到来自公有云及不同私有云的共享数据,提高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从业务功能角度出发,由于面向小范围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对服务的资源需求即可由私有云满足,同时服务范围和业务契合度都能更好的贴近校园需求,比如可以有针性地对本校资源特色的服务组合进私有云服务中。而当服务范围扩大,变成公众型服务时,具有共性的服务项也相对减少,那么这时,即可通过公有云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服务。从服务特性出发,某些服务,如图书馆资源,很可能仅能在私有云范围内服务,而各私有云部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特性提供自己的服务;而比如提醒、日程、3G网络数据等涉及随时随地访问的内容,由于需要使用3G网络和Wi-Fi网络组合访问,因此可能更合适使用公有云的服务。

  图1给出了公有云、私有云共存环境下的共享资源关系,针对行业的现状,设计平台时,采用了公有云、私有云都可以贡献一定的带宽、计算、知识服务资源,供其他私有云下的用户来分享的模式。这样一方面无需大规模建设公有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但对资源调度管理提出了更高需求。此模式在无需新增过多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满足更多用户服务需求,节省系统资源消耗并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平台的运行架构如图2所示。私有云节点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承担服务调度与管理,所有的服务在注册中心标记,受各级注册中心调度。若干平台级服务运行于基础设施私有云之上;平台级服务依赖于用户自身的私有云基础设施特点,如存储服务、虚拟化架构、网络特征。

  公有云节点包含公有服务,大量服务由于其特点早已拥有独立实现:公有云存储服务,通知、日程服务,在公有计算资源提供全局服务管理,全局用户管理,以此协调公有云服务和私有云服务之间的数据调度和管理。

  完整的私有云节点可以整体加入业务体系中,也可只加入部分,如私有云无法提供身份鉴定服务,则使用公有云的身份鉴定服务,具体由全局服务注册管理和节点服务注册管理协商决定。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作者:刘百祥 尧玉恒 张凯 赵泽宇 宓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