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VR来袭,儿童宜否?
2016-11-25 人民日报

  在虚拟世界中,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速度比现实世界更快,如果长时间沉浸其中,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会感觉到事情变得慢了,心理会有焦虑的情绪。

  终端电子设备高速发展,让更多人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让辨识力与意志力不高的儿童犹如进入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娱乐世界,稍加放纵便不能自已。虚拟现实技术(VR)的诞生,更令不少痴迷者欲罢不能。

  尽管目前并没有数据显示VR对于成年人或者青少年有何影响,但是不少厂商对于VR的使用年龄给出建议:Oculus Rift和Samsung VR Gear表示13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使用VR设备。Sony PlayStation建议12及12岁以上的人才能使用设备。HTV Vive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年龄界限,但也说明这些设备不适合儿童使用。

  以利益为上的商家,为何选择将更容易“控制”的儿童群体排除在外,他们在担心什么?

  蓝光与视觉疲劳

  与大多数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一样,VR在使用时同样无法避免蓝光问题,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证明。去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关注儿童视力防护从防护蓝光开始”的座谈会上就有眼科专家表示,高能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不可逆伤害。

  “蓝光问题在VR头戴式显示器上更为凸显,但目前很多厂商的VR产品并没有加装蓝光屏蔽膜,这导致长时间连续使用VR(如连续数小时)设备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翁冬冬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除了蓝光对视力的影响,视觉疲劳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翁冬冬认为,VR的成像原理决定了它引发视觉疲劳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情况不同,“虽然VR的成像看起来很近,但是实际上它的成像位置距离眼睛较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视觉、神经学、心理学专家Martin Banks也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过,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拿得很近,同时眼睛聚焦得也很近,这就容易造成近视,但VR的光学组件不同,虽然视力对焦在两英寸前的电子屏幕上,但实际上它的特殊构造会让眼睛聚焦得更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类视觉基本功能一般5岁左右趋于成熟,而视觉高级功能的发展在12岁以后会变得相对稳定,此时,大脑在经历突触修剪后,视觉功能会逐步稳定下来。”

  突触修建是大脑发育过程中必经的环节。在一名健康的成年人大脑中,约有860亿个神经元,但这些却不是人类大脑中突触数量的巅峰。因为刚出生的婴孩大脑中的突触数量会随着发育不断增多,6岁时到达顶峰。此后,大脑又会通过突触删除,让这个数量降低并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稳定后的大脑就进入了“成熟稳定”期,而此时,外界环境对于眼睛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心理影响可能更甚

  相比较于VR对于儿童视力的影响,翁冬冬与刘正奎均认为它带给儿童的心理影响更大。现在,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VR游戏中往往包含战争或者打斗场面,玩家佩戴可视设备后,就可以用仿真枪支在虚拟世界中感受枪林弹雨的洗礼。“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度很高,有时甚至会令人辨别不清虚拟与真实世界。”刘正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而这种高度仿真,与VR本身的技术密不可分。因为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就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则是指随着VR技术的发展,在模拟环境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切真实的感知,不仅是听觉、视觉,还包括触觉、运动感知等。而随着模拟技术的强大,虚拟世界变得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相似。

  “高度仿真有利有弊,如果内容不过关,让儿童过多接触血腥、暴力、色情的VR游戏,则会让儿童很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并在现实世界中也具有暴力倾向。因为他无法辨别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刘正奎解释说。这样的影响与当初网络游戏导致的后果相似,甚至更加严重。然而,即便游戏内容规避了上述敏感的内容,依然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其他的心理问题。

  “在虚拟世界中,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速度比现实世界更快,如果长时间沉浸其中,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会感觉到事情变得慢了,心理会有焦虑的情绪。”刘正奎说道。

  对此,翁冬冬也认为,12岁是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年龄段,12岁以后的青少年心智更接近成年人,发展相对成熟。

  儿童使用需要正确引导

  那么,12岁以下的儿童用户还能不能用VR呢?两位专家均认为,VR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在内容上需要由成年人进行引导。

  事实上,VR在心理治疗中早就开始应用。2015年底,英国纽卡斯特大曾在PLOS ONE上发布研究,称他们正在利用“蓝屋”系统将VR用于治疗心理恐惧,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这一实验的对象是9名7~13岁的男孩,他们被放置在360度无死角的全息影像世界“蓝屋”中,周围播放着此前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的画面。心理学家在“蓝屋”内陪伴他们,引导他们逐步适应环境,最终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实验结果表明,9名孩子中有8名能够良好地处理恐惧情境,其中4名孩子完全摆脱了心理恐惧。

  刘正奎也带领团队一直从事VR的心理治疗研究,“VR作为互动性和体验性极强技术,对心理与行为训练有里程碑式意义”。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心理治疗中,行为障碍、焦虑障碍如恐高症都需要进行行为矫正或训练,而这种矫正或训练对现实世界的条件控制比较苛刻。比如,对于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矫正中,心理医生们可以通过单一刺激入手,然后慢慢增加干扰刺激。但如果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刺激很难控制得恰到好处。同样,在恐高症的治疗环节中,通过系统虚拟重现,也可以让患者慢慢完成从低到高的适应过程。

  目前,翁冬冬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VR对儿童视力影响的研究,他表示相关数据将于年底公布。

  “国家工信部正在做VR的技术标准,我们目前也正在呼吁,制定儿童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仅包括生理还应该包括心理。但是这些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调查数据支持,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刘正奎表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