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大院士为何热衷“小”科普
2016-05-24 人民网

  这是真的吗?看不见、摸不着的M13噬菌体病毒,通过基因改造,竟然获得了发电的“本领”,成为提高锂电池电量和功率的电池材料。

  你能想象吗?受损伤的航天器,借助特殊的复合材料,也可以像受伤的动植物一样,识别自身损害,快速进行自我修复。这就是可修复材料的魔力。

  病人们有福气了,一粒普通的药丸,利用先进的药物传递技术,实现了定时、定量和定向释放,从此以后,药物使用将变得更加精准、便利。

  ……

  从“病毒制造”到“复合材料”,再到“智能释药”……10部视频短片,每部仅10分钟的时间里,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娓娓道来,展现出一个奇妙的化工世界。

  这些“脑洞大开”的知识、技术与创意,正是清华大学化工系金涌院士发起并领衔,由43位两院院士联名倡议,清华大学化工系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制作的《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科普片的主要内容。

  为何大院士们竟然如此热衷于“小”科普?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科普作品,将最先进、最前沿的化工化学发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家,让人们从科学和工程前沿的全新视角,看到不一样的美丽化学和美丽化工,厘清人们对于化工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化学化工的学习和研究,并能立志终生从事化学化工事业。”金涌院士说。

  有人说,“化学和化学工程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提及化学工业,多数人往往一下子联想到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碳排放超标,以及危险品爆炸事故。而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化学工业”,有关人类历史上几场惨重的化学工业爆炸事件,其惨烈的情景立刻映入眼帘。

  那么,化学、化工,真的这么可怕吗?笼罩在质疑甚至恐惧阴影下的化学工业,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又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全人类的衣、食、行,都离不开化学和化工产品。”金涌院士介绍,我国每年生产的合成纤维约占世界份额的60%,可为全球每个人制作4套衣服;生产的农用化学品,如化肥、薄膜、农药等,使粮食产品从建国初期的1亿吨提高到如今的6.5亿吨;全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水泥、钢筋、塑料、涂料等建筑和装修材料都来自化学工业领域;交通方面,中国已经是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生产和使用所需的汽油、柴油、电池、钢材、橡胶等同样来自泛化学工业。

  化学和化学工程更是高新科技的源头和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各种高性能材料,包括高强度、高耐热、高耐寒、高耐磨、高气密封、高超导、超细、超含能、超结构和自组装材料等,都需要化学化学工程技术来发明和制造。

  此外,化学工业还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00年、500年、1000年以后,地球上常用的矿产资源、化石能源或将所剩无几,只有依靠化学和化工过程,对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转化利用,才能使人类生存得以维系。

  “自然界的物质,大概是10的7次方到10次方,可以人工合成的物质,有人说是10的30次方,有人说10的200次方,可见我们有很大的合成空间,毋庸置疑,这将对人类福祉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夸张一点说,化学和化学工程实际上是仅次于上帝的人,上帝没给我们的,它给了。”金涌说。

  然而,由于管理工作的缺位和安全意识的缺失,一些和化工相关的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频发,人们似乎患上了“化工恐惧症”“化工焦虑症”,对化工业避之唯恐不及。这引起了金涌和许多化工领域知名学者的担忧:“近年来有许多负面信息,把化学工业给大大妖魔化了。民众对从事化工产生偏见,家长和学生对学习化工产生恐惧,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专业,却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遇冷。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必将对我国化工学科教育和化工产业进步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要向社会普及化学化工知识,要让公众知道,我们的世界会因为化学工业而更加美丽。而更重要的是,化工的污染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有效防控的。”许多化工领域的专家有着这样统一的认识。

  做科普怎么比写论文还“难”?

  2009年,在金涌院士的倡导和发起下,43位两院院士联名发表了《振兴化学与化学工程教育,从中学生抓起》的倡议书,号召通过化学化工的科普教育,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化学化工专业的前沿进展;2010年,《“高中化学与工程”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优化衔接》咨询项目最初由中国工程院批准立项;2012年,该项目分别被列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点资助项目。

  由金涌院士担任总策划,清华大学化工系教师组成专门的项目实施团队,多位院士和几十位在不同高校及研究机构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参与到反映化学化工前沿研究的视频短片制作及配套科普书的编写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院士及专家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因为手头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资料,制作团队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召开的研讨、修改会议有上百次之多,有关细节修改的会商更是不计其数。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科技工作者除了做研究,有义务为社会服务,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进行科普宣传的责任。”金涌说。“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相较于做研究写论文,科普工作并不是件容易上手的事情,尤其受众是接触专业不久的中学生,视频选择哪些主题,以什么形式表现,都需要一步步摸索。”

  选题是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家“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该从化学发展史讲起,使得中学生对于化学和化学工业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知。于是拿着写好的脚本,在一次化学夏令营上讲给学生们听。较大的认知跨度,却让科学家们碰了壁。同学们普遍反应内容过于简单,“他们很熟悉互联网,基本的知识点可以很快查到。讲到‘合成氨工业的诞生被誉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开端’时,学生说,‘怎么现在还在讲这个’,差点让院士们下不了台。”

  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科普片及配套科普书编写的内容,确立了以当今世界前沿的化学化工科技成果为首选的原则,然后尽可能通过青年人喜欢的视觉手段,帮助青年学生更好了解化学化工学科的内涵和深度。

  选题确定后,团队开始着手进行脚本的撰写。金涌请了几位科学家,告知由助手起草,本人把关即可,却遭到了拒绝,“他们说不成,一定要自己写;写出来不够通俗易懂,就反复修改打磨。”在拍摄阶段,很多概念难以可视化,科学家们又亲自和艺术家交流,通过制作动画、演员表演等多种表达形式,以实现更生动的传播效果。

  经过多位科学家长达6年的努力,2016年5月,一套反应化学化工前沿研究的视频短片集及配套科普书终于问世。

  把化工的种子悄悄种在青少年的心中

  微化工系统、新型大规模储电技术、碳元素的相互转化、新一代梦幻显示器OLED……10部短片中,没有传统印象里排着废水、冒着黑烟的化工厂,化学化工技术成为先进技术的出口,造福人类社会,也彻底颠覆了青年对于化学化工的理解与认知。

  诚然,10分钟的视频,绝非旨在讲清楚这些博士论文都难以阐明的前沿课题。金涌认为,好奇心是推动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片子本身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抛砖引玉”,引起青少年学习、思考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兴趣。

  “我们做这件事,就是抱着让青年了解化学化工的一颗心,对我们国家化学化工事业的建设发展做点自己的贡献,足矣。”金涌说。

  “学生看了这些片子,或许并没有学到什么,但他一定会觉得有趣,原来化学、化工能做出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来,进而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发现更多,只要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拍摄的初衷也就实现了。”在金涌等人看来,科普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启迪兴趣,引导和培养青年人投身化学化工的学习和研究, “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所占的学时并不多,关注前沿科学的选修课更是寥寥,这将直接影响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

  记者了解到,尤其是当下,一面是化工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在很多高校已经“优势不保”,更多的优秀考生选择报考金融、管理等学科。一面是我国尽管依然为化工大国,但却还不是化工强国,许多高科技核心技术有待于突破,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化学工程师致力于从事化工研究。在青少年中激发兴趣、奠定基础,便显得更加重要。

  “这套系列片和科普书将于本月正式发行,我们将在全国面向高中和高校无偿发行2万套。我希望这些片子能播放5年甚至10年,如果1年有一批学生观看学习,那么5年、10年就会翻倍,这是何尝深远的影响啊。”如今,耄耋之年的金涌院士还在忙碌奔波,他计划着,再确定10个新的选题进行拍摄,继续为化工学科的科普工作,做些努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