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研工作者五种状态:忙、盲、芒、氓、茫
2014-03-31 中国科学报

  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忙,似乎无法证明自我的存在。忙还是不忙,这是个问题。

  忙,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常态。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忙着生,忙着死,所有人都是如此窘迫的姿态。”别说导师们成天连轴转,学生好像也不得清闲。论文撰写、结题汇报、项目申请、奖项申报等等,每一项任务都既紧急又重要,披星戴月是常态,更有甚者长期“以所为家”。轰轰烈烈的“科研造星”活动,使得科研任务像极了吸血鬼的寿限,永远没有终点。

  约翰·恩多有诗为证:“事情做完了,还是等于没做完,因为又有新的事情。”

  忙代表着一种至关重要的自我存在感。

  忙,不仅因任务繁重所致,也和自身认知有关。例如,认为自己很忙的人总是无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使自己处于忙碌之中。当忙成为一种习惯,反思“为何会忙”就成为极致的奢侈。

  也有科研工作者很忙,不是因为其工作能力不强,而是事事不放心,亲力亲为,深怕放权分权弄砸了不好交差,结果别人未得到锻炼之机,而自己如陀螺般旋转不停。

  忙,并不代表有工作绩效,有绩效也不等同于有真正的价值。这种“忙”态,看似生活充实饱满,但“为谁辛苦为谁忙”?个中滋味恐怕外人不易知晓,更无法体味。

  盲者,拆开是“目”、“亡”,即眼睛死了。盲,有两层意思,一是身体上的盲,一是精神上的盲。

  身体的盲,体现为用眼过度,每天盯着显示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时再用手机玩玩打飞机、刷刷微博,休闲时光还得紧盯屏幕上的美剧英剧韩剧日剧,生活的全方位视频化令眼睛面临“生命中不该承受之重”。移动互联网正在从打开人类灵魂之目的良善初衷迈向遮蔽人类肉体之眼的险恶路途。

  精神上的盲体现为工作仅仅为满足单一绩效考核指标,大量的人力、精力都浪费在适应高校朝令夕改的文书制度上,难有平静祥和的心态潜心研究,死水微澜的描述或许比较贴切。

  盲发端于拒绝思考。徐贲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中就写道:“一个人盲目地跟随现成‘知识’……他便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

  盲,更肇始于无暇沉静。熊培云就曾感慨,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中匆匆度过一生。

  茫,是现代人共同的困惑。

  有导师对生活目标、职业定位、工作意义、人生价值感到茫然,而学生对科研目的、就业去向、未来前途、生命追求充满迷茫。这种茫背后的本质是生活信念的缺位和学术信仰的缺失,直接导致研究生群体大面积的“研无能”“学无趣”以及导师群体的“研无用”“学无力”。

  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感叹:“中国年轻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找工作和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了还要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

  茫与忙如影随形。忙会加重茫的负面效应。美国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认为: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带宽”。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越“茫”越想“忙”。

  忙,不为实现人生价值,只为证明依然活着。可一个人就算是成天忙于学习,如果停留在学而不思的层面,也就是孔子所言的“罔”态,还是逃脱不了茫的险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