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校教师做科研 到底以啥论英雄?
2014-03-20 中国教育报

  开学月余,四川省各高校教师对于科研评价问题讨论热烈。原来,四川省去年年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改革科研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引导科技人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四川首次制定有关科研创新驱动发展的细化指标,并直接把产值贡献、GDP贡献、投资贡献列入其中,希望通过量化指标切实引导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如今,四川各高校是否根据《意见》对科研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应修改?教师对《意见》反响如何,对未来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又有怎样的意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许多论文并非为了研究真问题而写,浪费了资源,更别提成果转化”

  “若考评不单看论文数量,我们当然高兴!”张明(化名)是四川大学某文史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按照学校的考核标准,他每年需要发表论文5篇左右。张明说:“科研跟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挂钩,职称和年终考核又跟工资、福利待遇直接挂钩,每个高校教师都得重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向记者表示,她所在的学校,要评上正高职称,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8到10篇论文,必须有本人牵头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各一项。“一些‘985’、‘211’高校的要求甚至更高一些”。

  据了解,目前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大学科研考评的主要指标,更是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等环节的“硬杠杠”,而论文发表的“刚需”,也催生了真假难辨的庞大论文产业。在百度搜索“论文发表”,记者发现了大量宣称“发论文100%成功”、“不发表全额退款”的论文发表网上中介。

  “不少论文可能只有作者自己和出版社编辑两个人看过!”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王苹对“论文泡沫”现象深感担忧,她说,许多论文并不是为了研究真问题而写,有的论文发表出来便被束之高阁,基本没人看。“这其实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也浪费了研究者的时间,更谈不上成果转化,为社会创造效益和价值了。”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钟克勋说,大学科研评价改革已迫在眉睫,《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