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遴选排除干扰 建立退出机制 院士制度怎么改?
2013-12-20 新华网

  遴选制度·退出机制·回归荣誉——

  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吴晶晶、余晓洁、顾瑞珍)19日,随着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的公布,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尘埃落定。近年来,围绕院士评选和院士制度的种种质疑、争议,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现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院士真正回归荣誉称号?

  遴选制度: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每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直接关系到院士群体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院士评选越来越多受到学术以外因素的影响。很多占有更多行政资源的官员出现在院士候选人名单中。由于社会上对院士的过度追捧,在院士评选中,越来越多出现“运作”的情况,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制定了“院士工程”,组织了强大的公关团队……种种现象受到舆论诟病。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就曾明确表示,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而非“申报制”,候选人应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据了解,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士选举中,一般会联系被推荐人的同行帮助提供相关材料,保密并保证材料的准确性。

  事实上,在我国,部委、地方、学会、单位等都可以推荐院士候选人,这就难免带来行政干预。而且我国是被推荐人自己提供材料,不可能完全做到被动。

  “我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

  很多院士都表示,院士评选应排除外来干扰,把评审重点集中在评价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方面。

  社会期待院士评选更加公正、纯粹。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推荐渠道,强化推荐者的责任,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同时我们将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他说。
  退出与退休:打破院士“终身制”

  多年来,我国院士年龄结构老龄化、个别院士学术腐败等问题备受关注。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终结院士“终身制”,推进院士的退出和退休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两院章程都规定了院士退出机制,比如中科院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但实际上这样的案例极少。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被冠以“烟草院士”,整整两年来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工程院表示已多次“劝其主动退出”,并且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提名或推荐。谢剑平的名字迄今仍在工程院院士名单之列。

  如何确定学术不端?什么样的院士该退出?如何退出?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后,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绕不开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所以院士队伍年轻化,高龄院士适时退休也是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开风气之先,自己申请,并于2005年获准退休。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不料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