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千人”潘建伟访谈:占领高科技领域制高点
2011-08-15 人民日报 姜洁 张薷尹

  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态隐形传输,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为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重要基础;他,带领研究团队短短几年里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先后取得6个“世界首次”……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眼中,占领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是科技人才始终不渝的使命。

  “‘红’与‘专’是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此后,他先后赴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29岁时就凭其有关实现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的研究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潘建伟说,“1958年中科大创立之初,首任校长郭沫若就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写进科大的校训。‘红’与‘专’是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

  所谓“红”,即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炽热的爱国热情、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去承担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爱国科学家,为祖国作贡献是最幸福的事。”潘建伟说。而“专”则指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包括了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对学科领域发展动向较深刻的洞察力、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较高的知识素养、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成熟而独特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正确的研究方法,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5个专业素质,这些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是科大人秉承的传统。从2001年开始,在国外发展势头甚好的潘建伟就计划着在国内建设世界级研究中心。同年,他被选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并获得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在中科大组建了实验室。到了2009年7月,当自己小组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时,潘建伟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式回归,在中科大成立了量子工程中心。英国著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这样评价他:“潘和他的同事改变了这些,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发掘‘潜力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潘建伟认为发掘“潜力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第一步,而其成功取决于发掘者。因此,他建议:“发展中的中国应成为科学大师和一流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因为只有处在科研最前沿的一流科学家才会独具选拔高水平人才种子的慧眼,必须认真听取他们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2009年,他以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壮大了中科大的研究力量。

  潘建伟团队成员都是30多岁的青年学者,在团队里,潘建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同事陈增兵教授说,潘建伟很有激情,很会鼓励大家愉快地工作。作为一位领军人才,他的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