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2017-05-08 科技日报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5月7日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科技日报》曾于2011年8月17日刊登过对吴老的专访文章《吴文俊:“作别”数学的数学家》,作者张显峰。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缅怀前辈。向吴老致敬。

  人物档案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6年被陈省身先生吸收到当时的中研院数学所,并在其指导下从事拓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数学研究道路,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吴文俊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吴文俊对拓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70年代后期又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这些成果不仅对数学研究影响深远,还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得到应用。

  以下是《科技日报》刊登的原文:

  坐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这个92岁的老头儿正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过去,他总是在办公室接受采访,“吴文俊”这3个字似乎只跟中国的数学有关;现在,他是这个家里的主人,4个中年人的父亲和一个耄耋老太的丈夫。

  他似乎对数学已经兴趣不大。问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老先生憨笑起来,那笑,既羞涩又澄净:“主要看小说,每天看,看到晚。”

  他正在重温《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时候看过,全忘了”。一同采访的记者问:“喜欢福尔摩斯是不是因为数学讲究推理,探案也讲究推理?”老先生连连摆手:“纯粹是看着好玩,跟推理没关系。那么看,就没趣味了。”

  这位成就显赫的数学家认真端坐在沙发里,至少从外表上,和我5年前采访他时的样子有些不像了。样式老旧的四兜短袖,短裤,光脚穿着皮鞋,他的这种随意与数学家的严谨似乎格格不入,但却很真实。

  家里陈设也很随意简约。现在住的这套位于中关村的房子是新搬的家,地上铺的只是普通的地板革,客厅的墙上除了一幅他本人背着手微笑的油画,也别无他物。

  他的书房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几乎没有什么数学方面的书籍。“我把所有的数学资料和研究书籍都捐给单位图书馆了,工作的事交给他们了。我老了。”

  但他旋即又说:“像中国古代数学,我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比如微积分萌芽问题,有时间的话要去弄清楚。我的老师(陈省身)临终前还在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我要向老师学习。”

  不过他的确老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到后来已经有些疲惫。一直健朗的他,一个雨天,也在院子里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接受采访这天,左臂上还擦着药水,一片青紫,连短袖的衣襟上也染了一大片。

  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爱笑的科学家,聊着聊着,脖子一缩,乐了。电视柜上摆着和老伴正坐的合影,餐厅墙上挂着跟老伴坐游艇的照片,也都是一副缩脖子微笑的神情。尤其电视柜上的那张合影,老先生竟然也是穿着这件四兜短袖。

  如果卸去数学家身上固有的刻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头。听说他去香港开会,一个人偷偷跑去坐过山车;到泰国访问,骑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他笑了:“那都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年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