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十三五”科技创新将聚焦六大重点任务
2016-10-21 科技日报

万钢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十三五”科技创新将聚焦六大重点任务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要考核的硬指标?“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清单长啥样?10月19日,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一一进行了最新权威解读。

  万钢介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科技创新思想,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基本遵循。“十三五”是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各项任务,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十二项主要指标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衔接性、阶段性。其中尤为重要的两项指标是: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2015年的55.3%提升至60%;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5年的2.1%提升至2.5%。

  “完成这两项指标,有很大难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一项世界通行的衡量标准,比例本身代表了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发展中的受重视程度,反映了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前瞻部署创新驱动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分析其内部的结构,还可以研究科研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十三五’应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并通过一些普惠性政策引导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万钢说。

  谈到“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部署时,万钢表示,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和谋划: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在构筑国家先发优势方面,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重要战略方向率先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速引领产业变革; 完善支撑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瓶颈制约,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战略高技术部署。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

  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各类科研基地和平台统筹布局。

  在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方面,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创新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领头雁”作用,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为推动“双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要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打造“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科技资源和科研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要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鼓励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交流课程;设立新兴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流转退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创业。

  为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高效研发组织体系,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科研院所;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府工作重心转到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制定、评价评估、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方面,做好营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基础性、公共性工作;要建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

  在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万钢强调,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