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再说说论文撤稿这件事儿
2017-08-09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2015年以来,中国作者论文接连遭遇国外出版集团较大规模的集中撤稿,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也受到直接冲击。最近,《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导致公众舆论关注撤稿事件达到顶峰。

  论文已经发表在期刊上了,撤是撤不掉的,声明撤稿既不能证明该期刊的正确,也不能说明作者的学风严谨。纸本期刊就是一种学术论文交流的载体,撤和不撤稿都不影响论文的现实存在。撤掉的仅仅是这些论文在中国(或东亚国家)派生的作者利益,这些利益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发表论文的奖金、工作量计分、职称晋升以及用于学科团队奖励、评估加分等等。

  治理学术不端就要从根本上减少发表论文的功利化导向,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在自然状态下,论文多表示科研实力强,但是,如果不自然地用过度严格的考核指标或奖励的办法来增加论文数量,虽然论文数量多了,但实力未必强。

  学术评价要减少对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神圣化,SCI的核心是Index(索引),在资讯不够发达的年代,Index对科研人员很重要,对科学发展贡献很大。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量最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表,加上搜索技术的日臻完善,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在网络上查阅到最新的论文全文以及关联参考文献,真正的科学家谁还用得着Index索引呢?

  要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发表,改变目前“唯SCI”的导向。当然,并不是说论文能在SCI发表有什么不好,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但是,目前“唯SCI”的导向,导致了中国人的研究成果都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去发表,而不是先让中国科研人员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这也是个大问题。

  过渡重视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国内科技界学术不自信的表现。“科学无国界”,是指自然定理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是有国界的,技术的使用是有国界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更是有国界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国外发表,使得国内同行不能在第一时间受益,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根本改变。

  只有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导向,才能从深层次消除学术不端的诱发土壤,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