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改变科技评价导向才能转变学术风气
2017-04-18 主编微讲堂

  学风问题受科技评价导向的影响很大。无论媒体和领导多么乐观,客观地讲,学风没有根本性好转。其矛盾的本质在于科技管理部门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想问题、出政策,而除了科技经费和科技评价的管理是按照计划经济的体制来运作外,科技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基本上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了。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科研导向是荣誉和地位的导向,发达国家是以商业成功的价值为导向,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是检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是否成功的标志。科研获得成功就能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就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便是基础类科研,重大发现也会获得许多奖励。而我们的科研导向是以论文来衡量科研人员是否能够提职称、分住房、长工资、继而荣升职位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有些教授的科研观念中发表论文是他获取一切的重要手段。可见,科研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转变我们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

  怎么样转变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从评价指标上或者导向上做这些工作。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职称、分房子、套待遇、从政府拿钱,研究成果出来拿去发表,再去评职称,这样一个循环对国家是很不利的。科技评价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但要对人员类别分别评价,还要对不同类型项目分别评价,不仅同行参与评价,还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公开评价,不光看研发成果的短时间内的论证结果,还要看长期效果。

  具体在制定科研政策导向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些导向问题。一个大学的科研怎么样为学科发展服务,怎样为人才培养,怎样为经济建设服务,怎么样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怎么样调动教授的积极性等。还有怎么样解决100个人做200个课题的难题,大家都各自为政,一个人拿了好几个课题,都是很小的课题,很难组织科学家集体攻关,解决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或科学意义的课题。

  要彻底改变仅仅靠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的数量评价方法。数量平价是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仅就基础研究而言,判断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是该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频度,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原始创新力和影响力越大。数量平价方法可能对基础科研类有效,但大量的科研人员并不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我们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仅仅占整个研发投入的不足百分之十,但评价采用的却是百分百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导致百分之九十的研究人员价值观混乱。

  数量评价导致了大量跟踪模仿类研究,既不产生新知识,也不没实际应用价值的所谓科技成果泛滥。应尽量减少发表论文的功利化导向,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在自然状态下,论文多表示科研实力强,但是,如果不自然地用过度严格的考核指标或奖励的办法来增加论文数量,虽然论文数量多了,但科研实力未必更强了,也会导致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