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基础研究如何突破“三体困局”
2021-03-11 中国教育报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描绘过这样一个情节,三体人发明了一种质子技术,封锁地球的科技,由此遏制地球人类的发展。书中,质子封锁的正是地球的基础研究。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看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突破“卡脖子”问题,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每年两会,加强基础研究的呼声一直不断,国家也早就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一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感到非常振奋。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因为企业不可能花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做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其中一个短板就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顶尖学者。”在田刚看来,这样的领军人才要具备三个特点,学术上有着高深造诣和前瞻视角,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能带领年轻科研人员做出领先成果。

  打造领军人才,不仅要靠引进,还要靠拔尖人才培养。实际上,从少年班到自主招生,再到拔尖计划,我国依托基础学科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道路上孜孜以求。教育部数据显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实施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1万余名,毕业的6647名学生中有98%继续攻读研究生,32%进入世界前50名的学科深造,逐步呈现出成为未来科学领军人才的潜质。

  尽管如此,拔尖人才培养依旧存在结构性问题。李清泉认为,在鼓励和强化基础研究方面,大学要探索形成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目前国内很多基础研究平台只有相对固定的科研人员,没有研究生教育嵌入其中,这样的平台缺乏创新活力。

  “这就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学举办的原因。”李清泉说,目前,我国的科学院系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积极筹办大学,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为此,李清泉建议,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好本科生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等工作,拓展理工创新实验班和基地班,积极探索研究生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

  传统跟随式发展、计划式管理、模仿型科研道路下的科研评价、创新评价和人才评价范式,引导了大量“从1到10”的模仿性创新,但是没有激发大量“从0到1”原创性创新的产生。

  李清泉也建议,打破“五唯”,通过长周期考核等形式,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引导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潜心于基础研究。

  在代表委员看来,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人才、评价,缺一不可。

  “只有基础强才能应用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山东大学将把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计划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力引育杰出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新突破,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创造更好条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