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两会声音 | 关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11位大学书记校长这样说
2020-05-28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也是“双一流”连续第六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它备受关注,几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号话题。在今年两会上,“双一流”话题持续“高热”,我们来听听各高校领导怎么说。

  一、何为双一流大学?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何为双一流大学?不是要建第二个哈佛耶鲁

  “我们要建立的一流水平的厦门大学,是带着厦门大学风格的一流大学,并不是要建第二个哈佛,不是建立第二个耶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表示,厦门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是围绕着优势学科来展开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何为双一流大学?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张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流大学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做出一流的贡献,推出一流的成果,我们讲的贡献和成果,既包括我们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也包括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

  厦门大学成立于1921年,长期致力于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张荣表示,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包括体系和能力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二是培养一流能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

  “厦门大学建设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厦大风格。”张荣表示,建设双一流大学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出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优势学科。“我们厦门大学并不指望一夜之间所有的学科都变成世界一流,但是,那些有基础,已经有了相当积累的学科,会优先给予支持。”

  张荣还表示,一流大学的建设,既不能关起门来建设,也不靠空口讲,要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我们的培养是和我们国家本身的战略需求结合在一起的。”

  二、须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优化新一轮“双一流”入选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双一流’的入选标准仍存在较大争议,监测指标体系较为繁琐。”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当前对于“一流大学”的标准普通比较认同,但对于“一流学科”的标准仍存在较大争议。

  他认为原因在于入选标准一直未正式公布,过分强调某一单项指标、单个学科的排名、标准的一致性等等。除入选标准外,考核体系也存在着部分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没有明确建设期满的具体考核标准,动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太过繁琐,偏离了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初衷,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等。

  公开数据显示,“双一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入选的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积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我国高等教育与美国、英国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比例、学校原创性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还较为落后,整体水平仍然还有较大差距。

  施卫东建议,可从优化新一轮“双一流”入选标准和优化考核体系两个方面着手,完善“双一流”建设工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高原”。“在制定新一轮‘双一流’入选标准时,要处理好学科水平与学校实力、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急需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以学科水平为基础、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实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向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给予优先支持。”

  施卫东表示,这样有利于制定出全国高校公认的标准。此外,在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强化滚动淘汰机制、制定明确统一的考核标准、优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只有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工程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工作,并及早公布相应的指标体系,才能为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提供良好导向。”施卫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就目前“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停留在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筹集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改革尚显不足。部分教师对“四个回归”认识不足,学校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缺少系统谋划。

  此外,在人事管理方面,高校岗位设置不够清晰,存在难以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的局面。缺少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学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双肩挑”领导对行政管理不熟悉、重视不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高校在评估管理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缺乏具体评估体系指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再走‘资源依赖’的路径,而要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钱锋说,

  为此,钱锋建议,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评估体系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点”的考察围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突破性举措,包括是否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首要位置,是否在学科、学科群、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有开创性举措,是否在原创性突破性研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方面有突出贡献。“面”的考察,要通过一般性定量化指标的实现,考察任务进展和成效,着重关注建设期内的增量、质量。最终要形成评估管理操作手册,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让评估组织方、评估人员、被评估方都能清楚每年评估的重点和时间表,提高评估效率。

  在人事管理方面,他提出,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合理配备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职责设岗,根据岗位选人,特别是要配备熟悉人财物管理规律和足够经验的人进入领导班子。适时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

  在人才培养方面,钱锋建议,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将保障教学投入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原则,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三、 应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双一流”将加剧高校发展失衡,地方高校需获支持

  “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年度经费、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不时成为舆论热点,也成为高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提出,“目前‘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被标签化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以部属高校为主体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此,李清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态势的建议》。

  他建议,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加强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建设,重点是加快从身份等级机制到开放竞争机制的转变。

  按照方案,“双一流”建设计划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的一轮建设应该在今年结束。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

  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由原部委院校划转地方管理的高校,具有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等特点,但当前受制于经费和办学区位等因素影响,人才引进等问题突出,影响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个别产业甚至出现人才短缺等现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遴选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能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教育公平、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支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袁亮分析,应当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能源革命”等国家战略,支持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营造一个即严格管理、又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

  袁亮还建议,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为行业和区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保障力度。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确保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行业有足够的人才智力支撑,保障国家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支持非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发展

  5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建议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空间,支持非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发展。

  宋纯鹏认为,由于长期受办学经费拨款体制、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与中央直属高校相比,地方‘双一流’高校仍然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高层次人才聚集和涵养能力偏弱、人才培养结构不能适应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等发展困境。

  基于此,他建议一要加大对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宏观指导,二要将地方“双一流”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三要设立地方“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收专项指标。对地方“双一流”高校应尽快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推动这部分高校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高校普遍缺乏标志性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数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差距明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总规模与学校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加之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才流失明显。”高岭表示,陕西是新时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引擎和深化向西开放的战略依托,为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高等教育学生总人数168万人,其中64%的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但当前西部高校和东部高校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导师总量、报考人数差距较大,研究生规模总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

  在当前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与格局的大背景下,西部开发将承担更伟大的意义。高岭建议,应强化“双一流”顶层设计,注重系统布局,加大对西部特色高校的支持力度,国家在办学经费、特色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位授权资格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以便促进这些高校更好地向行业产业需求转型发展,更好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高校应该借助于当前有利的发展环境,积极作为,勇于改革,闯出一片新天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师范院校也应启动“双一流”建设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赵国祥认为,全国有605所高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很多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偏低。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对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

  四、一流高校应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要坐得住“冷板凳”

  今年两会,施一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后,科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在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中会更加倚重科技力量。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发展与进步,是他最关心的。他表示,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如何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的目标,也是特别关注的话题。

  谈及人才培养,施一公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方式。“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如今,许多高校都在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那么,“世界一流”高校是什么样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施一公说:“我心里的‘世界一流’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能为世界未来和人类发展担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除此以外,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至少具备其一:一是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新的、重大原创性的发现;二是在核心技术领域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

  施一公这样描述着他理想的大学:“希望若干年后,我们可以聚拢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这里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做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尽情地探索科学知识前沿,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全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办好“最大”本科教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有品牌的高等教育学府,要对标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实现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表示,学校要对标一流,坚持学术引领与优势特色建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办好“最大”本科教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郑州大学大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估,部分指标提升明显,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如何办好“最大”本科教育?牛书成表示,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以“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合作为抓手,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洛新自主示范区建设。要着力打造河南省人才集聚高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疫情防控和一流大学建设双胜利,同时围绕一流学科布局与整体学科提升,努力完成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乡村振兴时代 “双一流”高校应扛起教育扶贫大旗

  “脱贫攻坚之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精准帮扶事关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的每一所“双一流”高校能够帮助一个极度贫困县的基础教育,长此以往,中国边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整体条件和水平定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赵跃宇多次赴广西中越边境的百色市那坡县、靖西县,调研边疆贫困县的基础教育问题。

  赵跃宇指出,通过调研,他发现目前边疆贫困县的基础教育水平还比较低。“教育扶贫应该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表示,由于边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水平整体不高。与此同时,当地民众非常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学资源,所以不断地把孩子送到距离居住地很远的城市中小学进行学习。

  赵跃宇认为,异地求学不仅给当地民众增加了很多负担,也造成乡村教学资源进一步匮乏,对边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弊端。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尚有7.65万户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数排中国第4位。多年以前,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孩子们上学,还需要翻越悬崖,攀爬木梯,行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而类似悬崖上的“求学路”“半山学校”,亦曾是中国边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之痛。

  近年来,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尽管上述“悬崖村”“半山学校”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贫困偏远山区的教学环境已得到长足改善,但师资队伍不强、办学水平不高仍是困扰当地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赵跃宇表示,为助力改善边疆贫困县的教育问题,2020年起,广西大学开始尝试选派25名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广西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赴那坡县民族中学任中学老师,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支教。“我们希望通过推行这种选派模式,让更多边疆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资源。”

  他建议,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广西大学应该做的事,中国所有的高校,特别是进入到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双一流”高校对极度贫困县一对一帮扶,来改善边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整体条件和水平,提高他们的办学质量和当地民众受教育的水平。

  (本文由中国教育网综合整理自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澎湃新闻、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新闻网、羊城晚报、河南大学官网、大河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