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为了国家,要再抓紧一点!”
2021-09-18 清华大学 李晨晖

无畏之心+报国之心+赤子之心

=?

他怀揣4页图纸

在短短百天内

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

北京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交易系统开发

他联合国内10所大学

不舍昼夜地建成了

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

互联网示范工程CERNET

他站在三尺讲台40余载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人才

无畏之心+报国之心+赤子之心

=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建平

 

第一次“触网”  

  1953年出生的吴建平是山西太原人,16岁时随着“上山下乡”的历史潮流来到一家生产电子仪器的军工厂,做起了模具钳工。初生牛犊不畏虎,吴建平在生产一线做了搞了许多技术革新,被评为山西省电子行业的劳动模范,还被推荐上大学。日后,谈及自己的冒险精神,吴建平总觉得自己在科研路上的敢想敢干离不开这段当工人的经历。

  1973年,吴建平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工作,1979年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学任教的吴建平成为学校研究计算机网络最早的教师。

  当时国外对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高科技产品施行禁运,国内研究者根本没有办法摸到任何实际的网络产品,进口设备更是天方夜谭。为此,吴建平在导师的支持下,购买了3台单板计算机,没日没夜地投身研制计算机网络的工作中,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和研制出国内最早的计算机网络原型。

  1986年,他在清华大学搭建了中国第一个校园计算机网络,这是用自己研制出来的设备,搭建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网络。随后,这些设备和网络得到产业化,还被用到了1990年亚运会的赛场上。

  1987年,吴建平公派奔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习。当时UBC是加拿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的中心,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互联网,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通过亲身对比和仔细研究,吴建平发现国外的计算机互联网更加简洁、开放、合理、先进。身在加拿大的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回国的日子,一心想要抓住机会,把国外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带回祖国,把中国的互联网建立起来。1989年12月,吴建平按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再一次实现领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留给先行半步的人。时间来到1993年,恰逢北京要建立期货交易所,需要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建立一个大型分布式计算机期货交易系统。但是当时国内计算机交易系统普遍技术落后,对新一代计算机期货交易系统尚是一片空白,仅有从日本人手中拿到的几页日文图纸。

  交易所的项目工期只有100天,如何建网、怎样联网、如何开发期货交易系统、怎么把期货交易系统搬到网上……成了火烧眉毛的头等大事。

  已经潜心研究计算机网络十几年,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吴建平想要一试身手。

  “当时感觉自己有一股劲儿,还没使出来”

  吴建平看向远方,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勇挑大梁、意气风发的秋天,目光愈显深邃坚定。

  “想要在100天内如期完成任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学校和计算机系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几个教师带了二十几个学生很争气,创造了奇迹!”1993年11月18日,北京期货交易所准时开张。

  这一年,国际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进口互联网设备解禁。中国开始规划高等教育的211工程,其中包括建设国家教育网。“北京期货交易所项目的成功,表明学校有能力做大工程。看到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先走半步了,所以当时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策划,由清华大学牵头,提前启动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主干网。”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吴建平联合国内10所大学,开始CERNET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吴建平的骨子里深深铭刻着“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他带领不同院系人员组建的团队,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他的办公室熄灯最晚,半夜才回到家,一门心思扑在CERNET的研发上。1995年11月,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项目提前一年完成。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用IPv6建设成功大型互联网的背景下,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吴建平就把目标转向了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问题。2003年,国务院批复八个部委的建议,启动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在教育部和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吴建平带领一批高校,攻克四项重要技术难题,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科技进步和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开拓创新、奋力拼搏。

  2006年,覆盖20个城市,连接100多所高校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其中一直被美国垄断的互联网关键技术——核心路由器主要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这意味着,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抢占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

  2010年7月,国际互联网协会将“乔纳森·波斯塔尔奖”颁发给了吴建平。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国际互联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吴建平却依然谦逊平和:

  “这个奖是属于团队的,我只是作为代表去领奖。”

  在吴建平看来,能有这样的成就,国家的支持、团队的合作、技术的创新缺一不可:国家对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是开展研究的最大保障;有了团队,才能有个人的点滴进步,团结合作是取得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有了创新,才能避免成为模仿者,真正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为国家争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只有以服务重大需求为导向,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学术发展方向中

找到真问题”

  继CERNET和CERNET2两张大网之后,吴建平和他的团队又开始建起了第三张大网——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Future Internet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全球规模最大的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主干网开通了,这表明我国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再一次实现领跑!

“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建平是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大人物,也是学生心中的“大先生”。回望近半个世纪的科研路,吴建平为国效力的责任担当始终在肩,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依然在心。

  从教40余年,吴建平一直坚持上好课作为教师的第一要务,所有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活动都要给课堂教学让路。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从1985年开始,一直是由他亲自教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始终是吴建平最愉快的时光。

“做人做事做学问,

我总是对学生强调这三点,

希望他们

诚信为人、认真为事、创新为学”

  关于教书育人,吴建平条理清晰地阐释着自己的想法。他始终认为,做不好人,也就做不好学问。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做学问的前提。在诚信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做科研,才能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谈及“创新”,吴建平又补充道:“我经常鼓励学生去做互联网领域的积极创造者。做学问必须要创新,要有冒险精神,不能凡事都追求四平八稳,要敢于尝试,为社会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而要成为塑造学生

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循着这个方向,吴建平希望学生能跳出孤芳自赏的小圈子,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中,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0多年来,吴建平培养了百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大都活跃在计算机科技领域前沿,很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也有很多人成为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领军人物,展现了以家国为己任的清华人本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谈到学生成长,师者再多的叮嘱似乎都不觉多。

  “我还可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吴建平看了一下手表,温和地提醒记者。采访结束后,他要赶去为全系2021级研究生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学风道德与学术素养”。

  “如果您回到学生时代,您最想对自己说什么呢?”记者问道。

“要抓紧时间!”

  吴建平没有任何迟疑地回答,“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再抓紧点时间,就可能会作出更大的成绩,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吴建平,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他是我国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和建成了我国首个大型互联网示范工程CERNET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国际互联网界最高荣誉“乔纳森·波斯塔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奖、2010年当选IEEE Fellow,2017年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2019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吴建平十分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教40余年,坚持为本科生教授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他关心学生成长,教导学生诚信为人、认真为事、创新为学,教育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中。40多年来,吴建平已经培养了百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大都活跃在国内著名高校、科研单位、重点领军企业等计算机科技领域前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