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研究发现:"僵尸旋涡"是催生恒星诞生的推手
2013-08-30 凤凰科技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流体动力学专家提出的最新理论显示了“僵尸旋涡”是如何帮助新恒星的形成。旋涡会在环绕新形成恒星的盘状物死亡区域里形成。这些僵尸旋涡会动摇盘状物的气体,后者会落入恒星里帮助其完成形成过程。

  计算物理学家菲利普·马库斯(Philip Marcus)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气体密度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其不稳定性,后者会产生恒星形成所必须的旋涡。这篇研究被发表在8月20日的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天文学家认为在新恒星出生的前几个阶段里,密集的气体云会坍塌形成一大块,在角动量的帮助下,旋转形成飞盘状的盘状物,在那里开始形成原恒星。但为了让原恒星长大,旋转盘需要丢失一些角动量使得气体速度能够减慢并向内层旋转形成原恒星。一旦原恒星获得足够的质量,它便开始发生核聚变反应。“经过最后一步,一颗新的恒星便出生了。”机械工程学院的马库斯教授这样说道。至于气体盘是如何丢失角动量从而使得原恒星能够获得足够的质量却仍不清楚。

  不稳定力量

  天文学上的主导理论取决于磁场,因为不稳定力量会减慢行星盘的速度。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气体需要电离化,或者获得一个自由电子而带电,从而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然而,原行星盘部分地区因太寒冷而无法发生电离。

  “目前的模型显示由于原行星盘的气体太冷以至于无法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原行星盘是非常稳定的,” 马库斯说道。“很多区域由于非常稳定,因此天文学家将其称之为死亡区域——至于原行星盘的物质是如何变得不稳定并坍塌形成恒星仍然不清楚。”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模型无法解释原行星盘气体密度的变化。

  “密度的改变创造了暴力的不稳定性的开口,”研究合作作者、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佩德拉姆·哈桑扎德(Pedram Hassanzadeh)这样说道。当他们在试图解释电脑模型里的密度变化时,原行星盘出现了3D旋涡,这些旋涡孵化出更多旋涡,从而导致原行星盘角动量的最终瓦解。

  “由于这些旋涡出现在死亡区域,且由于新产生的巨大旋涡逐步覆盖了整个死亡区域,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僵尸旋涡,”马库斯这样说道。“僵尸旋涡导致环绕气体变得不稳定,使得后者落入原恒星并辅助完成恒星形成过程。”

  研究人员注意到液体或气体的垂直密度在整个自然界都存在着变化,从海洋(靠近海底的水比接近海面的水更冷更咸密度更大)到大气层(越高海拔的气体越稀薄)。这些密度的改变往往会创造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湍流和旋涡,例如漩涡、飓风和龙卷风。木星的可变密度大气层里存在大量涡流,包括著名的大红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