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专门研究宇宙行星的高校联盟诞生!高校各显神通,你最青睐谁?
2019-07-11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袁玉凝

  日前,一个全新的高校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该联盟由27所高校组成,分别是: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昌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

  行星科学包含哪些学科?

  行星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涉及到但不限于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地球科学、地质学等理学范畴的科学,以及空间技术大家庭的导航制导与控制、遥感、仪器学、飞行器总体设计等技术科学范畴的学科。

  可以说,行星科学是一门高度融合各个学科的独立的交叉学科。也难怪这么多不同特色的专业院校共同组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了!

  这些高校在行星科学上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快跟小编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设有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简称国科大地学院),该学院与改革开放同行,创立于1978 年,经历了地学教研室、地学部、地球科学学院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地球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覆盖研究生教育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承担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所属院所33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集中教学任务。

  现任院长吴福元院士主要从事火成岩岩石学研究,曾在2011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北京大学

  2017年5月,为进一步满足我国深空探测方面的重大基础需求,促进我国行星与空间科学的发展,培养行星与空间科学人才,为我国深空探测贡献持续原创力,北京大学基于地球、空间、物理、天文等多学科优势,成立“行星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事实上,通过多年努力,北京大学在空间科学研究、行星与月球基础科研、空间科学探测载荷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北京大学承担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星载千线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并开始参与国家重大空间任务如北斗、风云系列卫星等空间环境监测有效载荷的研制,入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日地高能粒子的加速传输与效应”)。这些为“行星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设有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技术系。2007年元月,在科大最初筹备五十年校庆活动的日子里,国家天文台研究决定,为科大的五十华诞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特此选定编号为19298这颗于1996年9月20日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国科大星”,并向国际组织提出了申请。

  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7年4月2日发布第59386号《小行星通报》,正式通知国际社会,第1929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2019年3月17日,为配合国家深空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启动,该卓越中心依托中科大,联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院内外相关单位参与建设。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国内首个创办天文学系的高校。1927年,中山大学创办了天文学系,1929年又在今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和天文台全体员工、仪器设备调整入南京大学。

  2013年12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复办了天文学科。2015年9月16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正式成立,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成为物理与天文学院的一部分。

  2015年1月,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也把天琴计划带到了中山大学。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主导、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计划利用15-20年部署我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开展基础物理和引力波天文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根据计划,天琴将像LISA一样,采用三颗相同的卫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三颗卫星在太空中的分列图类似乐器竖琴,故命名为“天琴计划”。

  据了解,“天琴计划”不仅仅是基础研究,其发展起来的关键技术可用于很多领域,如精确测量地球重力场,使人类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又如精确测量距离,大到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小到一个原子尺度的变化,都可以精确测算出来。

  对于引力波的探测,全球现有LISA或eLISA计划。“天琴计划”将成为中方牵头的国际合作项目。目前,LISA计划课题组的几位核心成员非常愿意开展合作,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几位教授已经参与合作。

  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科技大学设有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18年10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成立是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澳门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

  该实验室前身为「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于2005年开始参与「嫦娥探月工程」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于2011年底成立了太空科学研究所;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在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主要涉及行星物理学、行星地质学和行星化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内部结构、行星内部动力学、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行星磁场与重力场物理、行星陨石化学和行星形成与演化。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月球、火星、近地小天体和气态巨行星,利用数值模拟、数据分析、高分辨率观测、实验研究等各种手段开展行星内部结构和重力场、行星内部流体与磁流体动力学、行星表面撞击坑、行星地形地貌比较研究、行星表面物质特性统计研究、行星大气动力学、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采样/陨石分析等研究。

  2012年,实验室研究项目「嫦娥探月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6年6月,实验室研究项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资料的科学发现」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学校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

  作为国内一流的航空学院,北航是培养航空航天高素质专业人才及领导领军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解决航空航天及力学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为加强我国南方空间科技发展,哈工大(深圳)设有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目前设立空间天气风暴、行星科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低纬空间环境监测与应用、临近空间探测与应用、空间大数据建模、数字空间卫星、导航遥感、空间科学与技术军民融合、以及空间材料等 10 个实验室。

来源:哈工大(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官网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是国内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天文学专业院系,被誉为我国天文学的“黄埔军校”。

  学院图书馆的中外文藏书资料多达3万余册,还有这些霸气的观测设备:云南抚仙湖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监测望远镜(ONSET),南京孝陵卫太阳塔,南大仙林校区风景旖旎的后山的左涤江天文台还配有一架直径为6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一架40/3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直径10米天象仪、以及数目众多的小口径望远镜。

  西藏阿里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正在建设中,学院还积极参与南极50厘米巡天望远镜AST3的建设,目前已发现100余个系外行星候选体,为国际上首次在南极极区发现候选体。

  2017年12月27日,南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成立,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学院将建立专门的行星科学研究平台以推动行星科学的发展。在近两年的创新实践中,学院明确了将天文学与航天结合,获得持续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一新思路。

  由方成院士领衔的“太阳Hα光谱探测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项目于2018年5月通过卫星工程综合立项评审,并于2019年6月由国防科工局正式立项,卫星计划于2020年底至2021年初择机启动。

  “青年千人”李志远教授负责推动的“龙虾眼聚焦X射线轨道天文台”建设项目,有望于2019年发射。周济林教授的“生命分子探针”项目在航天科工局进入预研阶段,其提出的“光干涉寻找宜居行星”项目,经由十位院士推荐,得到国家高层的肯定并进入技术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 PSI)成立于2011年5月18日,是在原空间技术与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地球科学学院、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地质探测与研究分中心和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相关资源和人员成立的。研究所依托地球科学学院和地质过程和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管理。

  行星科学研究所重点建设发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行星地质、行星化学、行星遥感、行星物理和行星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该所还拥有三个实验室:光学实验室、陨石处理与天体化学实验室、行星地质实验室。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始建于2003年,2003年8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应用物理系成立,同年12月,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及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2008年3月,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改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学院设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材料物理系。2018年9月,学院下设调整为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实验中心。

  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行星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

  ◎ 2006年7月,与华盛顿大学共建行星科学学科,已签署3次合作协议;

  ◎ 2007年建成国内首家山东大学威海行星数据系统(PDS)实验室,并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PDS数据服务;

  ◎ 2012年,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开展行星科学研究,服务于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和火星探测任务

  ◎ 2015年,行星表面物质遥感和光谱学成为学校空间科学与技术“高峰计划”学科的三大建设方向之一,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

  山东大学曾深入参与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三号、萤火一号等国家深空探测工程任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863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

  桂林理工大学

  自2004年来,桂林理工大学一直从事着陨石学和行星科学研究。目前,该校在国内外陨石学和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具备了独立开展陨石学和行星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2016年11月12日,桂林理工大学陨石与行星物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陨石中心”)在雁山校区逸夫楼五楼正式揭牌成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的大气物理学院现设有大气物理、大气探测、雷电科学与技术3个系,在国内大学同行中唯一具有大气物理学专业。学院形成了大气科学领域中特色鲜明、颇具影响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雷达与卫星遥感、雷电科学与技术。

  南方科技大学

  为适应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016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建设国际化的、一流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以促进人类对地球与其所处空间的这一复杂自然系统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知,为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来自自然环境、资源与灾害方面的严峻挑战提供科学基础,并培养具有足够能力解决未来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科学问题的学术领军与管理人才。

  学校拟在以下几个学科方向上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和行星科学。

  武汉大学

  行星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探测器的学科,是一门高度融合各个学科的独立的交叉学科,要分析探测器获取的不同波段的影像,还有各种光谱数据、雷达数据……遥感学必不可少。

  武汉大学的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自1956年以来,经过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专家、学者60余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被业界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现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4个本科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清华大学

  为深入研究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于2009年3月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和全球变化研究院,围绕全球变化问题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并以此推动清华大学地球科学建设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唯一的集合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长期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所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的综合集成研究。

  2008年1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依托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多学科优势,在原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以及一批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支撑平台,同时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组建创新团队。

  2014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李占清教授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龚道溢教授入选“地球和行星科学”榜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要研究行星天体的内部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地质学必不可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学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目前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

  学院现有地球化学实验室(包括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和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和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包括矿石学与矿相学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和资源勘查评价数字化实验室)。

  同济大学

  行星科学目前的研究都是基于深空探测航天器,这就离不开航天人才的贡献。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的前身是飞机系,创建于1952年。目前学院下设直升机系、飞行器系、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强度研究所、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等12个系、所,并建有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1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

  洛阳师范学院

  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依托空间物理研究所,在行星科学领域,尤其是在行星际物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空间物理研究团队拥有成员8人,其中博士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是一支涵盖太阳物理、行星际物理、地球磁层物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设有地球科学学院,其前身是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建院之初所设三个系之一的地质矿产勘查系。学院现有 1个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为矿产普查与勘探);2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地质学(包含6个二级学科: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数字地质科学),2. 公共管理(包含1个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学科——海洋地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