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明年招生,上海高校AI学科建设布局开启
2018-10-19 解放日报

  复旦大学上个月传出信息,2019年该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准备招生。作为复旦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类脑研究院、工研院等共同开展的理工融合专业建设实践,这是沪上高校在“人工智能 (AI)”专业教育领域的落子布局之一。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趋势下,如何更好地集聚优质资源培养人才?学科发展怎样集纳更多智慧力量?AI教与研的“大餐”怎么做?在教育部今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国内正在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沪上各大高校正试解这道新题。

  同一大类新专业群隐隐成势

  目前,拥有“人工智能”特定名称的学科专业设置虽少,但与之同属一个大类的新专业群已隐隐成势。今春,教育部公布新一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涉及在沪高校的新专业达十余个。

  作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 “基础材料、基本原料”“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非常热门,多所高校新增这一备案本科专业,包括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可见其覆盖的学科领域之广。上海财经大学还在工学和理学两个门类分别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也成为今年新增审批本科专业。

  复旦大学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该校在今年招生的技术大类和自然科学大类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方向,将在其中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试点。负责这一试点的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郑立荣介绍,相关课程设置都经过深入讨论,初步设定以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研究等领域作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新课程。这一试点也将作为2019年招生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预演。

  推动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

  同济大学今年新增的10个招生本科专业中,“智”字头尤为醒目。同济是今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也是获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4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对于专业建设布局,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表示,要做“炒饭”,不做“盖浇饭”,“在产业技术发展最前沿进行专业建设布局,不能像做‘盖浇饭’一样,往这个专业现成的课上加一点,那个专业再加一点;应在充分理解吃透自身专业建设方向后,深度融合研究和教学力量。”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专业有硬件和软件两大主线,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专业特色,厘清哪个作为主导,才能加快整合进度,更好地跨过软硬件边界,培养出学界业界真正急需的人才。比如,同济“智能建造”专业将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建设。

  上海正致力于打造 “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上海交通大学的两个主校区恰好位于徐汇区与闵行区,坐落在这条AI创新带上。作为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徐汇、闵行也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合作开垦这条创新带。研究院还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形成人工智能联盟,建起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已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毛军发表示,新的研究院将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着力于“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人才”三位一体。

  探索“人工智能+社会科学”

  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的,也是人文的。因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重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从目前国内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来看,多数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开展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朱国宏表示,“各界应尽早探索并理解人工智能社会变革的宏观、微观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分配制度等。”

  从商科到法学,沪上高校纷纷聚焦“人工智能+社会科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创设独立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在国内首次从经济管理视角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上海市领军人才、该研究院院长齐佳音说,对于机器人,管理出发点是将机器人视为另外一种平等合作并具有协商机制的智慧体。因此,“要提前考虑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关于高等智慧体的管理问题,思考人类如何在与高等智慧体的共处中,确保人类的伦理、规范、尊严和价值能够更好得以保障。”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诸多新型权责、义务等方面关系的重大变革。“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AI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能给法学研究带来几大质的变化:全样本的法律实践文本数据,从部分到全面;最大可能还原案件审理中的现实情境,从抽象到情境;研究过程的跨学科探索,从单一到交叉;更加开放、动态更新的知识库,从历史到实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