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学家兴学: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2018-04-26 中国科学报

  不久前,中国内地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这所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理念的大学,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比肩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

  西湖大学的起步可以说非常惹眼,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科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高调请辞清华副校长职位,全职执掌这所民办大学。不只施一公,西湖大学的创始团队还拥有像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这样的大科学家和学者。他们的角色随着西湖大学的成型有所转变,从科学家变成管理者,乃至变革者。

  中国自唐末以来出现的民间书院,就好比古代的民办高校机构。到了宋代,当时的名人大师兴学成风,书院里学者成林。这些有识之士对当时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今天,在中国现有高等教育布局中,民办大学低位弱势,想要撬动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面临巨大阻力和风险,科学家参与兴学的难度显而易见。

  而西湖大学的平稳落地,给出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积极信号。西湖大学运营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西湖教育基金会,其背后依靠的是民间资本。2016年,企业家张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湖大学的总资金投入“大概是十年200亿元”。

  虽是民办,地方政府与西湖教育基金会一开始就签署了“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给予了办学空间、部分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保证了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西湖大学已明确了治校体系,设立董事会,校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今,它的结构、制度已比较接近西方的私立大学,且早在2017年9月,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就完成了入学。一系列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仅3年。这次,科学家的探索值得期待。

  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科学家兴学、治校带来的角色转型并不被一致看好。一方面,他们原有身份的淡化,对学术研究本身可能造成一些损失;另一方面,他们是否具有全面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行政管理和各方协调的能力,也可能受到质疑。实际上,这些问题应该依不同的学校形式、办学规模等给出不同的结论。

  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家参与民间办学,他们依靠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可以对社会力量产生有效的动员,引导社会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同时,由真正懂科学、懂教育的人主导一所学校,更有利于对学术权力和自由的维护,对整个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创始团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大科学家的使命感和价值追求,将给一批又一批学生带来重要的凝聚力量。

  不管西湖大学的探索最终能否激起高等教育改革的活力,我们期待更多有情怀有能力的科学家参与办学、振兴教育,让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与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相匹配。这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这个群体应有的责任担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