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一箭九星”海上成功发射!1号指挥是这位工大人!
2020-09-24 西北工业大学

“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一箭九星”创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

首次海上应用性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长十一火箭发射迈入“10+”时代!

  9月15日,黄海某海域,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傲然矗立于海天之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火箭弹射升空,随之点火一飞冲天。随后,火箭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9颗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图自新华网)

  本组卫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可见光推扫影像和视频影像,将为我国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提供遥感服务。

(图自新华网)

  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正是我校2007级校友张飞霆。同时,他也是本次发射任务的1号指挥。

(左一为执行发射任务中的张飞霆)

  2007年,出于对太空探索的憧憬,张飞霆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加入杨智春教授团队。扎实的基础知识,大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让张飞霆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后迅速地适应了设计师的工作。经过五年型号的磨练,他参与并见证了长征十一号火箭的成功首飞和多次陆上发射任务。2019年,张飞霆担任型号总体设计师,并负责海上发射任务的型号总体设计工作。

  “在航天发射过程中,任何一个指令和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1号指挥是整个发射程序的枢纽,所有的程序指令和完成情况都要汇聚到这里,认真判读火箭发射之前所有的必保参数,要第一时间做好分析判断,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张飞霆肩上有着更重的担子。

  海射火箭因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和发射适应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发射团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此前,长十一火箭虽然在陆基发射场执行过多次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但在海上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尚属首次。

  海上发射对火箭和发射平台都有特殊要求。

  相比陆地发射,海上发射好比“在移动中打靶”。这也给型号团队带来了新的“额外挑战”。

  “打得动、布得下、分得开。”长十一火箭总体设计师张飞霆用9个字,道出了这次发射的难点和技术重点。

  据了解,按照火箭原来的设计,最多只能实现“一箭八星”。为了满足一次发射、一轨道布置九颗实用性卫星的需求,火箭研制人员设计了复合材料卫星支架,让长征十一号实现了最大运载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了9颗星的灵活布局。

  为满足任务要求,型号队伍在箭体结构减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如果按照常规的设计思路,卫星支架采用铝合金蒙皮桁条结构,重量约为120千克。为此,研制团队改用复合材料卫星支架,在满足刚度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成功为火箭减重50千克。此外,为了适应轨道变化,箭上天线位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灵活适应了测量系统的需求。

  海射火箭对于发射平台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型号队伍开展了大量试验和深入细致的仿真分析工作,本次发射任务中,火箭搭乘通用性更好、有动力的“德渤3号”驳船,“德渤3号”自身带有动力,行驶速度更快,可自主运抵发射海域实施发射,大大提高了发射效率。

  本次海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打破了以往火箭生产与发射场分离的格局,火箭在港口完成总装测试后,采用有动力海上发射平台到达预定海域实施发射,大幅提高了发射效率,为未来海上发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小编了解到,除了张飞霆还有多名西工大优秀校友参与此次发射任务。

  而今,这位师生眼中“年轻有为”的总体设计师选择重返母校攻读博士,师从张开富教授继续深造。“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有‘归零’的心态,无论以前是什么样的,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这是工大教会我的。在工作中,更要坚持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将西工大‘三实一新’的校风一以贯之。”

  据了解,张飞霆所在的长征十一号研制团队正在研发反应更加快捷、市场竞争能力更强、低轨运载能力覆盖2吨的固体运载火箭,计划2022年采用海上发射方式开展首次极低倾角轨道发射试验,届时将形成更加完备的固体运载火箭能力,满足不同卫星用户的发射需求。

  一大批活跃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的工大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续写着“西工大现象”新篇章。

  素材参考新华网、央视新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