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国药科大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领域获突破
2015-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明确。但因其组成成分复杂、作用环节多样,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即共同发挥药效的是哪些成分(群)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一直没有说清楚,阻碍了其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1421005)、重点项目(81130068)、面上项目(81373966)及科技部项目等资助下,中国药科大学李萍课题组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中药具有多成分、弱效应、协调整合作用特点,其整体药效的发挥不是单一成分药效的简单加合,而是存在着成分间多层次、多环节、多维度的非线性作用。基于此,该课题组建立了一套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体系:在整体中解析部分,由部分回归整体,即在中药复方整体的基础上,遵循原方成分含量比例,评估“部分”对“整体”的贡献,从众多成分中寻找能基本代表原方疗效的“等效成分群”。

  为发现中药“等效成分群”,课题组首先建立了系列中药复杂成分群普适、快速的体内外表征方法,如质谱诊断离子匹配(J. Chromatogr. A, 2012, 1230︰93)、固有物质组/代谢组网络关联(J. Chromatogr. A, 2013, 1286︰83)、标准叠加定量(J. Chromatogr. A, 2012, 1254︰43)等,突破了复杂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学难题,进而创建了生物捕集/质谱示踪等方法,从中药众多成分中直接捕获靶标结合成分(群)作为候选等效成分群(Chem. Commun., 2014, DOI: 10.1039/C4CC08728C);应用在线成分捕集制备系统,结合自动化阵列管理,精准定向、自动无损捕获目标候选等效成分群及其剩余部分(J. Chromatogr. A, 2010, 1217︰5239);通过体内外多种药理模型及系统生物学方法评价敲除的“候选成分群”对复方“整体”药效的贡献,同时评价剩余部分的活性,进行正反验证,再经过多轮迭代筛选与等效性评价,发现能基本达到原方整体药效的等效成分群(Pharm. Res., 2014, 31︰1788)。

  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该课题组从中发现了一个由18个成分组成的等效成分群,其总含量占复方制剂的15.01%,可视作该制剂的有效组分“标示量”。该成分群在细胞模型和大鼠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均呈现出与复方丹参滴丸相当的药效。据此建立的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量的质控方法,为该品种在美国FDA临床实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技术支撑。

  中药等效成分群发现策略为建立基于中药整体作用特点、药效关联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基于中药复方的创新药物研发开拓了新途径,有力推进了中药复杂体系由“说不清”的传统形态向“等效成分群明确”的现代形态转变。

  药等效成分群发现策略

  相关全文参见: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095-013-1283-1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