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为了共同的梦想——航天人谈首个“中国航天日”
2016-04-25 中国新闻网

  自2016年起,官方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航天人有了共同的“归属”。时逢首个“中国航天日”,记者采访个中代表,走进这个略显“神秘”的群体。

  提起航天人,最为外界熟知的是航天员。自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先后有10名航天员“飞天”。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依然记得,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返回地球,他在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如今,他已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根据计划,将有两名航天员在今年下半年“飞天”并尝试在太空驻留15日左右。杨利伟希冀借助“航天日”传承航天精神,激励航天员在下一步训练工作中更好地完成任务。

  提起航天人,备受关注的还有各项航天计划的“掌舵者”。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再到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中国不断拓展深空探测的边际,一对“师徒”悄然完成接力。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当年组建科研团队时,选中“70后”孙泽洲任副总设计师。如今,后者已成为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谈及未来,这对师徒异口同声:在深空探测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勇攀高峰。

  “深空探测虽然不会马上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满足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拓展人类生活空间,都具有重要意义。”孙泽洲说。

  每一枚运载火箭,每一型航天器,在车间里都有无数“大国工匠”的身影。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在列。他的职责,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8357所的女工陈洁,固然没有性命之忧,但每天需要焊接上万个针眼大小的焊点。“不觉得枯燥。”她对记者说,作为一名航天人,只要能为航天事业奉献一份力量,就觉得挺好。看到自己参与做出的航天产品能飞、能跑,所有的艰辛都化为“值得”二字。

  在航天人中,还有一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温卫斌从探月工程一期开始涉足航天,如今已是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全球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出自该团队之手。

  对于首个“航天日”,温卫斌说“也没什么特别想法,就是努力干吧”。在他面前,未来两年有“嫦娥五号”采集月壤并返回地球、“嫦娥四号”首次降落月球背面等高难度任务。他最期待的是这些工程孕育更多科学成果,滋养新的空间学科。

  在航天人中,还有鲜为人知的“冲锋者”,比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控站副总工程师李兵。每每发射,他都是最后撤离发射塔架的那批人之一。“虽说工作很危险,但能亲手送航天员登上飞船,亲眼看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我还是很骄傲。”他说。

  如今,航天人中还有不少企业家。得益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衍生出诸多富含“航天基因”的企业。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曾承担国家“金税工程”中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作为国家队参与其中,保障减税新政落地。”“航天信息”董事长时旸说。

  不同的航天人,同一个“航天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