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探秘国家科技奖评审现场
2014-06-25 人民网-科技频道

  昨日,北京某宾馆。每年备受瞩目的“国家科技奖”的分组会议评审环节,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记者在“上交”手机、相机等随身物件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轻轻走进正在进行评审的某专业组会议室内。记者看到,数位专家围坐在会议桌前,每人桌上都有姓名座签和一台专用电脑。评委进入会场后,用座签上印着的账号密码才能首次进入评审系统,看到项目材料,打分过程也是通过该系统进行,全过程“无纸化”操作。

  评审现场有两块大屏幕,播放的是答辩人的PPT材料。15分钟的项目介绍结束后,进入到答辩环节。镜头切换,大屏幕上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严阵以待,等待专家评委的提问。原来,这场会议评审是通过网络视频远程进行的。

  由于现场评委都是同业内的专家,因此问题相当犀利:“你在刚才的演示中提到,XXXX是你们的创新点之一,但XXXX这种方式其实应用已经很广了,能算是创新吗?”“你们刚才提到已发表XX篇论文,这些论文影响因子有多高?”

  前后30分钟,1个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评审完毕,整个过程清静、专注,没有任何干扰。评委们的手机,也都统一锁在了会场外的柜子里。

  电脑将评委们的打分实时汇入系统,在小组的全部项目答辩完毕后,自动生成评分结果,打印并由评审组长和副组长签字后生效。

  评审“不过夜”全程录像备查

  国家科技奖的初评工作分两部分,此前已经进行过“网络盲评”环节。

  此次的会议评审分63个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每组在组长池中随机遴选1名组长和一定数量的专家,是由系统按照项目内容的相关性、项目数量及相关回避原则进行统筹计算、统一配比,从2万多人的专家库中随机选出。一天之内,一般会有4个评审组在同时进行评审。

  “为了避免泄密和受到干扰,同一个组别的项目,我们现在都安排在一天之内进行完毕。如果遇到项目较多的情况,就拆分成2个评审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向记者介绍,“每个评审组当天现场投完票就马上出结果,这样一来,评委受到的干扰大大减少。”

  除最高奖外,会评阶段全部通过网络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存档,“我们要做到评审环节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奖励办副主任陈志敏说。

  重拳遏制拼凑、搭车等学术不端

  为鼓励高水平科学发现和原创性发明成果,奖励办今年在控制奖励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奖励结构,并对40岁以下中青年人员牵头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申报自然奖放宽推荐门槛。

  “以前,有些候选人担心评不上,申请的专利恨不得能到一两百件。但我们知道,其实真正的核心知识产权也就十来件。”陈志敏表示,今年新增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主要知识产权证明不超过10件”和“自然科学奖代表性论文论著不超过8篇”两项规定,为候选人减轻负担的同时,也是更加起到重“质”不重“量”的导向作用。

  为遏制拼凑、搭车等学术不端行为,奖励办今年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比如要求同一项目的完成人属于不同工作单位时,第一完成人要对彼此合作关系进行说明并提供佐证材料。每人每年只允许作为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项目中的一个项目的完成人,不得参与多个项目报奖。

  在评审会议中专门设置重点讨论环节,对拆分、拼凑、搭车等问题进行专题评议,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可取消该项目当年的评审资格。

  为进一步保证评选的公平和公正,奖励办今年加强了对推荐单位和评委的考核,还为评委专门设置了培训环节,进一步增加小同行审读评议覆盖面和海外专家参评的比例。今年在公示内容中还增加了“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含完成人贡献说明)、主要完成单位创新推广贡献”等更详细的信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