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幻是更有趣的"应用题" 是通向未来的点金石
2013-09-17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

  如今的科幻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科幻作品除了能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阅读者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够开发想象力,传达向往未来的精神力量。在更大的层面上,科幻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方式,在思考人类、宇宙等终极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科幻作为更有趣的“应用题”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又是科幻迷,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赵洋认为,科普的作用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幻则不然,它本质上是文艺的一种,主要作用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但这并不妨碍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把科幻作为工具使用。”赵洋说。在他看来,通过科幻作品来普及科学,能够让受众从娱乐性的科幻情节出发,进行严肃的科学思考。而且,科幻小说中有许多精准的科技内容,借助这些作品进行数理化学科的教育,就好像是一道“应用题”,与使用现实问题进行训练相比,这种方式更有趣,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

  其实,已经有中学尝试着利用科幻作品做“应用题”,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人大附中一节物理课的课堂,主题是“运动与力”。大屏幕投影上,年幼的超人在玉米地里跑步,突然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可以跳得很高,落在水塔上——电影《超人归来》放到这里,画面停了下来。讲台上的老师开始让学生分析,这个玉米地有多大,超人的起跳角度是多少,能否建立一个抛体模型?超人落在水塔上瞬间的加速度是多大,和水塔之间能不能产生这么大的摩擦力?

  紧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找片段中有哪些违反科学规律的地方。马上有学生指出,超人跑步时戴着眼镜,水平速度很快,落在水塔上时,眼镜因为惯性作用应该会松;还有的学生说,奔跑的速度越快,空气流动速度就越快,压强就越小,因此玉米叶片应该不会被吹开,而是贴在一起。

  与普通的物理课不同,这门课叫做“科幻物理学”,采用看科幻电影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2006年,授课教师之一的宓奇在一次课上采用电影《空中决战》来讲解多普勒效应,意外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大;两年后,由人大附中副校长王崎领衔,三名物理教师开设了“科幻物理学”选修课,面对全校学生开放。

  在“能量与动量”课上,会用《蜘蛛侠》、《绝密飞行》解析蜘蛛丝的威力和飞行员捣毁峰会的方式,“万有引力和航天”课则用《2001:太空漫游》、《星际迷航》来让学生思考如何制造宇宙飞船、探寻未知星体参数——10个不同的主题串起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在每个主题下,都运用3~5部电影作为素材。对于电影片段,有时学生需要根据情节进行数据量化和建立模型,比如超人接住了从楼顶落下来的大铁球,根据自由下落的高度和托举的高度分析需要多大的力;有时则让学生开放地讨论和设计可能发生的情节,如超人营救航天飞机时,让学生设计可能的解救方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