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后记
2015-10-29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当今,信息化对大学的未来发展举足轻重,在大学领导者的心目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两年前,美国杜克大学、纽约大学等十多位负责信息化的副校长前来上海,出席了“中美大学CIO论坛”,中美两国校长们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全球校园”。如今,在全球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中国大学也正面临新一轮全球化的挑战。

  回顾历史,中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三个阶段:三十年前是国家和学校在硬件方面投入,建立计算机实验室,有了简单的文件处理。二十年前,一些学校联通互 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部门管理,如教学教务管理、科研、人事、后勤等部门管理。现在是整合和统一管理,信息化真正开始在教学和科研中应用。下一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大学校园都发生了变化,并将发生巨变,几乎所有的大学过程都依赖于信息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将被技术所驱动,大学的围墙将不复存在,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学的教育资源不再遥不可及。

  然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可谓不艰巨。

  首先是战略资源的挑战。可以说,我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还重视不够。最新的统计数据是,中国拥有6.8亿的互联网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不到50%。在全球15个互联网大国中,中国排倒数第二,仅高于土耳其的46%。我国的网络域名总量在世界域名总量排名第二,但域名的总量是美国的12%。中国网民平均使用的网络带宽排名在全世界的82位。下一代互联网在2004年开通,当时在世界上算是先进行列,但是这十年基本上处于停滞 状态。今天,我们下一代互联网的普及率排在全世界的第58名之后。在人类文明迈向新台阶的时代,我们不能只喊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基 础设施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让大多数国民方便地使用互联网,下决心发展下一代互联网。

  其次是,互联网真正精神的缺失,协同合作、开放共享的问题长期存在。

  在全民皆谈互联网+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互联网还给人类带来伟大的精神——合作共赢、共建共享。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不能单打独斗。如果你的网 页建设得很好,但与外面不互联,作用就会发挥得很小。互联网最早是军事的、保密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开放的,数据是天量的。各种门类的数据库纷纷建立, 然而,我们看到了新的孤岛现象。大到国家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小到一个单位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不关联,烟囱林立。在观念上,我们还没有远离小农经济的影响。 尤其是大学的科研协作。我们提倡保护知识产权,科研人员不应该只注重个人学术地位的建立,还应该对国家的学术进步和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准确无误地报告研究过程,诚实地向科学界开放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我们在向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努力推进的过程中,应有全球化的视野,合作、开放的精神,只有这样,全世界的舞台才能成为我们的舞台。

  第三,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全球性挑战。

  大学是文明社会 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历史上,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和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有人做过研究,全世界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学,有72家大学500年没有变过名字。排在第二位的是教会组织,有34家教会组织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崇高使命,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受到各种阻力。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等兴起了,如果学生能够用非常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提高修养,大学就必须要向社会证明,其所提倡的课堂教学和考试的价值何在?人们为此付出的时间、金钱意义何在?大学新的社会功能如何定位?大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大学能不能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大学能不能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大学能否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促进者?

  面对这样的形势,小到一校本身,我们该如何应对?许多高校正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同样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规划。

  制定规划,转变观念至关重要。首先,现在大学在校学生都是90后,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习惯于屏幕学习,而50后、60后的人的习惯是书本学习。互联网 “移民”对“原住民”的教育,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我们在制定规划中需要警醒的。第二,大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全才,由于互联网,教育生态正在开放和转型,知识更新加快,新课程教师稀缺,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等等教师都稀缺。如何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借用互联网缓解师资的不足?第三,追求差异。我们现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跟受教育者年龄差至少30岁,决定孩子受怎么样的教育,为孩子教育付费的家长至少比孩子大20岁,家长老师要的是学历、 升学率、毕业率、就业率,而学生追求的是学习效率。这种观念的差异将导致我们在大学全球化的进程中固步自封,贻误时机。

  制定规划的前提是摸清现状。为了全面反映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自2011 年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连续组织调研并编辑出版《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本次为第二次出版。《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年)》取得不少成果,得到教育部及相关部委领导的肯定。但外部的环境变化瞬息万变,尤其信息化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大,我们确实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梳理高校信息化的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的进展,以期对教育的发展有所贡献。

  当前,教育的管理整体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国家整体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节奏并不相符,我们今天在教育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归根结底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有关。教育信息化正在改变这种状况,而对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我们也必须不断摸清底细和掌握规律,并做出科学决策。为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CERNET、CALIS、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等的信息化权威专家,成立不同的课题组,组织面向全国高校的包括校办、信息办、教务处、科研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调研工作,形成相应的专题调研报告,并汇集成书。

  这一课题意义有三:第一,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二,促进教育界尤其是高教领域观念的转变,促使更多人关注和重视高等教育信息化;第三,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引进一些国际的先进理念。网络视频公开课在国外发展了十年,才进入国内公众视野,希望这种延迟不再出现,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引进和跟上国际先进的技术、思想观念、管理方法、运作模式等, 非常重要。

  本次报告分上下篇,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技术标准等五个方面,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梳理两年间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脉络,以期为高等教育“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与发展策略提供全面的参考。

  报告的调研与编写工作得到了各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向所有参与、支持报告编撰工作,以及对报告提供资料支持或意见的各单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对告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提供信息和稿件,以便进一步编辑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李志民

2015年10月29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