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王振义:正癌第一人 热血仁心度苍生
2011-01-16 科技日报 操秀英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创建了治疗APL的“上海方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血液学专业人才,奠定了我国血液学在国际的领先地位。但他却还有心愿未了,希望有生之年找出一个对其他白血病也有效、更便宜的治疗方法……

  “我最近像是发财了,‘王振义’这只股票开盘时不咋地,最近大涨。”在看完介绍自己成就的专题片、听完无数人的道贺后,王振义幽默地说。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即使是淡淡的笑,眼睛也眯得一条缝似的。和他说话时,他就那么眯着眼微笑着看你,语调不紧不慢。

  其实熟悉他的人知道,作为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王振义这只股票自打“上市”以来,可以说一路飘红。

  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显然不是这只股票的终极价值。对于这个有些意外的“利好消息”,他很淡定,只是更加想念老伴儿:“她在天堂知道,一定会高兴的。”

  “我有勇气,因为我尊重科学”

  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儿,让王振义下定决心冒险尝试新的治疗方法,他成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此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尽管小静(化名)已生命垂危,大夫们依然不敢让她尝试王振义的方案。

  20世纪80年代,一部风靡一时的偶像剧《血疑》让人唏嘘于那段不渝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医学名词——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类型繁多,凶险无比,死亡率极高,素有“血癌”之称。由于一直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和死神角力的过程中,失败的,总是医生和患者。

  小静遭遇的,就是白血病中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英文缩写APL)。相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它发病急,恶化速度惊人。很多病人从诊断到死亡不过一个礼拜,根本不给医生留一点机会。

  1985年,小静的家人带着她从浙江辗转来到上海儿童医院,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化疗之后,感染出血,生命垂危,悲痛欲绝的家人甚至买好了回家的船票。

  “我的夫人晚上回家告诉我儿童医院有这么个病人,我就提出想用全反式维甲酸来治疗。”25年后的一个冬日午后,面对一群记者,王振义回忆说。

  但是这种此前只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药能治疗白血病吗?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记得,“当时的确存在很大阻力,因为这个药大家不知道,而且这个疾病的风险很大,用这种新药治疗一个风险很大的病人,医生面临的风险很大很大。”

  “王老师生气了,他说如果出了事,由他一个人承担。他都这么说了,我们就开始使用。”

  王振义的坚持改变了白血病死亡游戏的结果。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一个星期后,小静的体温下降,白细胞成倍增长。死神松开了魔爪。

  王振义由此开创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我尊重科学。”王振义解释他的勇气何来时说,“因为我已经搞清楚全反式维甲酸的毒理,而且体外实验也证明它可以让癌细胞分化成健康细胞。”

  其实早在1959年,时任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主治医师的王振义就被安排主攻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被期望于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

  然而,第一次交锋,热情高涨的他铩羽而归。

  “短短半年内,由我负责的60个病人,”王振义顿了顿说,“一个都没救过来。”尽管这不是他的错,但这些逝去的生命是王振义心头永远的伤疤,无论何时提及,他都会觉得痛。

  血的教训告诉他,热情不能代替科学,也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战胜”白血病的方法。

  可是,由于历史原因,一纸调令让他离开了临床工作。直到1978年,他再次重返临床,继续与白血病的斗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