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美土地工程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大会举行
2016-04-19 人民日报

为土地工程发展凝聚力量

中美土地工程国际合作学术交流(首届)大会开幕式现场。

资料照片

  4月18日至19日,中美土地工程国际合作学术交流(首届)大会在西安举行。本届大会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外国专家局主办,美国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CMA)和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简称“陕西地建”)承办,旨在促进中外土地工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繁荣土地工程事业,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次大会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加强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土地的区域化、专业化和合理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研讨成果将对今后土地工程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国土作出贡献。中国、美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机构及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参加了大会,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会见了中外专家并出席会议。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占补平衡,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如何防治土地污染,加快生态恢复等方面,国内开展了许多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工程概念的提出,这是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体现。”庄长兴指出。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在主持大会开幕式时表示,本届大会的举办,将为陕西的土地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也将对推动陕西土地工程科研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上,中外专家围绕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农业土地开发和整理、工业污染土地修复方法和技术、土地污染物检测和评估及土壤污染和农作物安全等多个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19日,大会安排与会人员赶赴陕西地建富平石川河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和潼关金矿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加强污损土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是绿色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的需要,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和加强自主创新。”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本届大会是加强中外交流的桥梁,要求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增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本届大会是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土地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我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中外土地工程界的交流盛会。大会发布了《土地工程和土地生态化发展西安宣言》,中外学者首次联合倡议成立“国际土地工程学会”、创立“土地工程学科”、创建土地工程学术期刊、建立全球土地工程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大会高度评价了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的意义,初步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工程学科”体系。大会形成的共识是,土地工程是提高土地质量的必要手段,土体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基础,目的是为人居环境和作物生长提供“健康”的土地,终极目标是追求生态和谐。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局长、外国专家建言工作组组长张亚力指出,本届大会发布的倡议书和“西安宣言”,旨在发起成立国际土地工程学会,这既是对“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土地治理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土地治理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作为本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表示:“土地工程学科的提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只有发展土地工程学科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对于土地工程学科建设,陕西地建总经理韩霁昌研究员提出土体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这一概念。他认为,建立土地工程学科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深入、学科体系不够健全、专门人才严重缺乏,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范围不足,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起到科技支撑的作用,迫切需要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的建立,并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科学指导。土地工程学科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了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土地工程学科的提出将为指导土地工程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